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越來越多人陷入無止盡的滑手機行為,但這種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正悄悄侵蝕人類大腦的健康。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表示,許多人原本只是想快速查看訊息,卻在不知不覺中一滑就是兩小時,這樣的行為已經是一種被稱為「數位強迫症」的現代通病,但在背後造成的影響遠比人們想像中嚴重。
黃軒發文表示,根據《Frontiers in Psychology》所刊登的期刊研究顯示,長期沉迷手機會導致大腦灰質體積減少,尤其在與專注力與衝動控制相關的前額葉皮質區域,出現明顯結構性變化。也就是說,過度使用手機不只是眼睛疲勞,更可能傷害掌管專注、記憶與自我控制的大腦核心區域。
不少人認為,一邊滑手機一邊工作或讀書可以節省時間,黃軒解釋,事實上,大腦並無法真正進行多工處理。這種頻繁切換注意力的行為,會導致大腦持續處於疲憊狀態,進而影響學習與記憶。根據一篇收錄於《PubMed》的研究指出,青少年若每日使用手機超過4小時,其工作記憶能力與學業表現均會明顯下降。
為了減緩數位對大腦的侵蝕,黃軒建議實施「數位戒斷」,也就是每天規劃出至少1小時的「無螢幕時間」,做些不需電子設備的活動,例如閱讀紙本書、散步、或只是靜靜放空。
黃軒也引述2022年《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期刊的一項隨機試驗解釋,短短7天不使用社群媒體,即可顯著降低壓力並提升快樂感。
黃軒提醒,滑手機本身不是錯,但長期沉迷手機的行為,可能成為一種慢性自我傷害。由於大腦本身沒有痛覺,當損傷出現時,往往已為時已晚。黃軒強調「每一次滑動螢幕的瞬間,都是在消耗你的思考力、記憶力與幸福感,是時候把大腦的主控權拿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