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示意圖,奇美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資深業務王先生長年奔波應酬,三餐不定時,飲食多油膩辛辣,且長期飲酒、熬夜,最近因痔瘡大便常出血,肛門口搔癢,甚至感覺有異物脫出,坐立難安,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求診中醫,經中藥搭配生活作息調整,數週後大便出血明顯減少,搔癢與異物感大幅改善,精神氣色也恢復許多。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周金江指出,痔瘡是現代常見的疾病之一,尤其30-60歲的成年人中最為常見,甚至20多歲的年輕人就有可能發生。導致痔瘡的原因繁多,包括長期便秘、腹瀉、久坐久站、懷孕、肥胖、遺傳以及生活作息不規律、缺乏運動等。此外,嗜食辛辣、飲酒過量也會增加痔瘡的風險。
痔瘡依其位置與表現,分為「內痔、外痔與混合痔」3大類:1.內痔位於齒狀線以上,初期症狀以無痛性出血為主,進一步惡化可出現脫垂與異物感。2.外痔位於齒狀線以下,症狀多為腫脹、疼痛,有時可見血腫形成。3.混合痔同時具有內痔與外痔特徵,症狀較為複雜。要注意痔瘡症狀,有時與直腸癌、直腸息肉、肛裂等相似,需作鑑別診斷治療。
他說,中醫將痔瘡歸類為「痔」、「痔瘡」等病症範疇,認為成因多為氣血運行失調,濕熱內生,或氣虛下陷所致。具體可分為幾個主要證型,如濕熱下注型、氣滯血瘀型、氣血虛弱型、陰虛內熱型等。中藥治療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補中益氣」為原則,常用方劑有槐花散、乙字湯、補中益氣湯等,配合局部藥浴(如苦參、地膚子、蛇床子煎湯坐洗),能減緩局部腫痛、止癢抗炎,促進痔瘡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