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本週五起一連3天端午連假,醫師提醒,多吃幾顆粽子,小心「假期脂肪」甩不掉,研究顯示,節日期間增加的體重,平均只有一半能成功減重,日積月累的負擔讓減重越來越難,進而提高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等代謝風險。
開業診所家醫科醫師魏士航以自身門診觀察經驗指出,每年春節、端午、中秋和年底節慶後,除了體重明顯上升的患者,也有不少人體重幾乎沒變,卻發生肝指數升高、血糖失控、體脂增加。
38歲科技新貴,平時工作忙碌,作息顛倒、3餐外食,有代謝症候群的問題,一次端午連假,天天吃粽子,熬夜追劇,假期結束前秤體重發現只胖了0.6公斤,以為可以安心,沒想到1週後抽血報告卻顯示空腹血糖超出理想值,肝指數(ALT)偏高,胰島素阻抗也明顯上升,體脂率比假期前高出近1%。
很多人會在連假期間大吃大喝,期盼上班日再少吃喝把熱量減回來。魏士航提醒,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的研究,追蹤美國、德國與日本共2924名成年人1年的體重變化發現,在感恩節、復活節、日本黃金週與耶誕節等節慶過後,受試者的體重平均增加0.2%到0.6%不等。
研究指出,這些體重約有一半會被保留,可能會成為假期脂肪。長期堆積不僅影響體態,更可能造成胰島素阻抗、血糖波動,進而提高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等代謝風險。
連假胖其實可以預防,魏士航指出,根據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只要在耶誕節前接受飲食行為衛教,包括鼓勵受試者量體重並記錄變化趨勢、提供體重管理建議、教育食物熱量對應所需活動量,受試者體重不增反減,相較對照組平均減少0.49公斤。
魏士航說,節日聚餐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重點不是禁止放縱,而是讓身體有穩定的基礎去承受這些彈性。
他強調,代謝問題不是短期造成的疾病,而是長期生活習慣的累積,與其等到出現異常才補救,不如從平常就養成健康飲食與穩定作息的習慣,只要平時有良好習慣,連假吃點應景美食也不用太擔心體重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