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署統計顯示,國內COVID-19疫情上升,高峰預估落在6月底、7月初。COVID-19病毒仍在社區流行,且近期天氣陰晴不定,增加民眾感染機會。COVID-19症狀不一定會發燒,通常喉嚨會非常劇痛、刀割般的痛,且有可能嗅覺或味覺喪失、異常、呼吸困難、胸悶、喘,症狀具有多樣性,近期確診患者還可能伴隨腹瀉、惡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但也可能是無症狀感染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TO)資料,感染COVID-19病毒後,約有10~20%的人會出現中長期症狀,稱為「後新冠症候群」或「長新冠」。常見後遺症包括「呼吸道症狀」、「消化道症狀」、「神經症狀」;其中,神經症狀還包含失眠、憂鬱、腦霧、嗅味覺異常。
COVID-19屬於中醫「疫病」範疇,因為感受「疫戾」之氣而發病,為中醫溫病學範疇。溫病後期大邪已退,往往因正氣已虛,甚感乏力,時祛邪無力而致餘邪殘留;或因素體痰濕粘滯斂邪,在溫病恢復期重視養陰,慎用溫補之品。
中醫依體質證型開處方,常見分類包括:
1.肺胃陰虛型:常見症狀為疲倦乏力、口乾咽乾、乾咳少痰、自覺低熱等。常用處方為沙參麥冬湯加減。
2.脾胃氣虛型:常見症狀為疲倦乏力、胃口不佳、腹脹、便稀軟。處方以參苓白朮散加減。
3.氣陰兩虛型:常見症狀為體倦、呼吸不順、咽乾口渴、容易流汗。處方生脈散加減。
4.肝鬱氣滯型:常見症狀為憂鬱、焦慮、失眠、胸悶、腹脹、咽梗感。處方為半夏厚朴湯加減。
5.清氣不升型:常見症狀為注意力不集中、腦霧、認知功能下降、記憶衰退、視物不清、困倦乏力。處方用益氣聰明湯加減。
感染COVID-19後的體質調整是中醫強項,中醫師會以辨證論治的方式,根據體質給予不同處方,幫助病患盡快恢復健康狀態,步入正常生活軌道。日常保健與預防方面,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充足睡眠,勿過度勞累,適度運動增強體力,維持飲食營養均衡,忌烤、炸、辣的烹調,保持排便暢通,減輕腸胃負擔,可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增加抵禦疾病的能力。
(作者∕台南市長安中醫診所醫師蘇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