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夏至代表進入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也是啟動「三伏貼」療程的黃金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蔡昕儒說,中醫講「冬病夏治」,就是利用這段陽氣最旺盛的時間點,透過藥性溫熱的敷貼療法,幫助改善過敏體質、補足陽氣、趕走體內寒濕,對於經常鼻塞、氣喘、手腳冰冷、容易疲倦的人來說,是每年不可錯過的重要保養期。
蔡昕儒指出,「三伏貼」的概念來自清代《張氏醫通》,透過在夏季的三伏天(初伏、中伏、末伏)貼敷溫熱性藥物(如元胡、細辛、白芥子、生薑汁等)於特定穴位,藉由皮膚吸收與穴位刺激,調整氣血循環、增強免疫力。
中醫理論認為,許多過敏性疾病如鼻炎、氣喘、濕疹,甚至手腳冰冷等症狀,都和體內陽氣不足、寒邪未清有關,夏季敷貼,正好藉助外界熱力驅寒補陽,從根本改善體質。一項台灣研究發現,連續接受兩個療程(共6次貼敷)後,有超過4成患者的過敏發作頻率明顯下降,不僅打噴嚏、鼻塞改善,連情緒、睡眠品質也跟著提升。近年還有文獻指出,三伏貼能刺激穴位引發局部免疫反應,進而調節全身免疫系統,對氣喘、慢性支氣管炎、鼻過敏等問題也有正面幫助。
三伏貼適合多數體質虛寒、經常感冒或有過敏困擾的成人與兒童,但並非人人都適合。若正在感冒、發炎、皮膚易過敏,或是孕婦、1歲以下嬰兒,都不建議使用。此外,也要留意體質偏熱者容易化熱上火,因此務必在中醫師評估後再進行敷貼。敷貼當天應避免洗冷水澡,也要避免食用生冷、油膩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響療效。若貼敷後皮膚出現紅腫、水泡、搔癢等過敏現象,應立即取下並塗抹適當消炎藥膏,必要時諮詢醫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