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銘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會使骨骼變得脆弱易碎而容易發生骨折的疾病,造成骨折的部位,大多在脊柱,髖部或手腕,但也可能發生在其他部位。可分為「原發性」和「次發性」,停經後骨質疏鬆症和老年性骨質疏鬆症為最常見兩種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導致次發性的原因包括某些疾病,外科手術療程,或是會加速骨質流失的藥物。
骨骼的基本結構是一種纖維網,主要由膠原蛋白構成,鑲嵌在框架內的,是鈣和磷等礦物質的填積物,以及少量的鈉、鎂、鉀。
骨骼包含三種組織:皮質骨、枝狀骨、骨髓。骨質密度是指骨骼組織在骨架中填塞緊密程度,也就是骨骼富含礦物質的程度,其中鈣是骨骼健康最重要的礦物質。
骨質密度受到遺傳、性別、種族、飲食、體能活動、荷爾蒙的製造、健康狀況、生活型態等因素影響,通常在35歲左右達到最高峰,之後隨著年齡增長而緩緩下降。
在骨骼生成的顛峰時期,盡量多存鈣質和其他礦物質進入骨骼銀行,提高巔峰骨質量,不僅可以抵銷或減輕日後骨質流失所造成的衝擊,也可能降低發生骨折的終身危險率。
臨床上有助骨質疏鬆改善的中醫治療包括,1.補腎填精:補腎藥物可調節下視丘-腦下垂體-性腺軸的功能,加強成骨作用,具有延緩和治療骨質疏鬆症的作用;2.健脾益氣:以健後天、補先天為主,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無源,導致骨質疏鬆;3.滋肝養血:肝主筋,肝血濡養筋,肝臟血,司血海,主疏泄,腎精的充實,端賴血液的滋養,因些治療骨質疏鬆需酌加滋肝養血之品;4. 活血化瘀:骨質疏鬆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尤其是腰背疼痛,痛則不通,因此瘀血是標症,腎虛是本,藉活血化瘀之品,有利解決疼痛的標症,另一方面有利氣升流通,進而促進腎精的生成。以上各有不同藥方對治。
預防骨疏鬆症十分重要,有許多積極行動有助預防,例如,保持飲食均衡,膳食中應有足夠的熱量、維他命和礦物質,尤其是鈣質與維他命D;經常運動,有助提高骨質量,避免吸菸和飲酒過量;青春期少女,應避免過度節食,以及其他可能干擾月經週期的行為。
傳統中藥中的龜鹿二仙膠是由龜板膠和鹿角膠組成富含膠原蛋白,是目前已被臨床證實,可有效改善骨質密度的中藥,在骨質疏鬆症治療上,有很大的助益。
配合針灸治療,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鞏固療效。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