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片提供/林宇軒
「你來英國做什麼?」
「參與學術會議,」我補充:「關於台灣文學。」曼徹斯特機場的海關挑了挑眉,沒說什麼便蓋下黑色的入境章。
這是我第一次踏上英國的土地,歷經了將近二十個小時的航程和轉機。抵達里茲後,火車站的「WELCOME TO LEEDS」迎接著所有旅客;街景到處是古老且宏偉的尖頂建築,整座城鎮彷彿一座巨大的博物館,這和我所去過的其他國家全然相異。
有幸獲得國藝會的補助,這次跨越大半個地球參與由香港文化、藝術與語言工作坊所主辦的「Island Voices on the Move」華語語系研究論壇。為期三天的活動有來自英國、比利時、捷克、加拿大、香港、美國、台灣的三十幾位研究者宣讀論文,一些人還同時擁有創作、教育甚至專業喜劇演員的背景。
值得注意的是,論壇禁止拍照與錄音,網站上也僅公開論文摘要,並未附上作者姓名與資訊,這或許與當前國際政治情勢有關。未對公眾開放的進行模式,一方面使得整場論壇更加純粹,另一方面也讓提問討論的氣氛非常熱絡。
里茲大學距離市中心不算近,需要徒步二十分鐘才能抵達。在參與論壇之餘,我抽空探索了校園內的其他空間:語言文化和社會學院的樓梯間直接展覽著各種古建築的殘骸、路邊一架琴鍵悉數毀損且琴蓋完全消失的鋼琴坦露茂盛的共鳴箱、標示著「Please do not feed the ducks, no matter what they say」的垃圾桶,這些景象都展現出了獨特的英式文化。若以旅遊為目的出行,不用兩天就能逛完的里茲並不是首選。我在里茲的期間,尋訪了市中心的里茲美術館、中央圖書館、城市博物館──博物館正在展出米飛兔七十週年展覽,而圖書館則有一個富有桌椅書櫃的小空間,標示「Make Zine!」字樣,讓讀者自己動手做小誌。往東走約半小時,還會經過圓形分層的穀物交易所、曾是全歐洲規模最大的柯爾蓋特市場、里茲碼頭以及皇家兵械庫博物館。交通方面,英國的火車時常誤點,車站廁所除了衛生堪憂也時常關閉;搭乘的乘客幾乎都使用電子票,剪票員在掃描時還會說「Cheers」,著實溫馨有趣。
里茲北緯五十三度八,夏天的日照時間非常長──三、四點就天亮,將近十點才日落,因此往往晚餐結束外面的天空還是亮的,放眼望去盡是大白天喝著現拉啤酒的人。倒是在英國的這六天,從來沒看到愜意吃小蛋糕、喝下午茶的人們,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
這裡的店家不受日照時間的影響,書店都六點前關門,非酒吧的餐廳和超市也多只營業到九點左右。儘管在街邊吃炸魚薯條、看馬車魚貫經過的短暫生活令人嚮往,但太晚出門覓食,往往就只能挑挑揀揀,啃著昂貴的壽司或乾冷的三明治裹腹。是這些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台灣人是多麼幸福──隨手可得的平價美食、多元豐富的生活娛樂、四季分明且濕潤宜人的氣候。更重要的是,這裡有著我們願意真心去守護的土地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