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關於肉圓與涼圓

■小令

從小住在文山區的景美一帶,距離景美夜市近,出門十分鐘就到。景美夜市的場地在白天是市場,大多數的攤位在中午收拾結束,傍晚時則有不同的攤販登場,變成夜市,大多以小吃為主,這樣一來,從頭逛到尾,可品嘗到很多攤位的特色。

不知為何,父母很愛吃肉圓。我對於非米飯或麵類的主食初體驗,來自肉圓。母親有時在假日的午間,不想煮飯,就會蒸肉圓替代正餐。當時我年紀小,只喜歡吃肉圓的內餡;肥瘦恰到好處的肉餡飽含香脆的筍乾丁,油香、筍香、肉香的搭配,吃得我滿嘴說不出話。

偏偏討厭肉圓的外皮,很容易撐飽,有時我偷偷把皮放回電鍋,拿新的肉圓繼續吃內餡,只吃內餡就飽的我也不管外皮,直到被發現暴露在空氣中的外皮,早已乾硬到味如嚼臘。完全忘記電鍋裡還有「空皮」的我,也是等到家人發現責罵後,才不甘願地吃掉外皮。

成年後,家裡很久沒有肉圓代替偶爾的假日午餐。我也未曾問父母,為何不再買一整袋的冷凍肉圓當作小點心。當我獨自一人或跟朋友去逛景美夜市,經過幾間肉圓與四神湯組合的店家,也沒想過要尋找童年吃到的口味與記憶。

肉圓無法邊走邊吃。年輕的我,排斥坐下來吃美食的原因,單純覺得會減損逛夜市的節奏或樂趣。另方面,從小吃肉圓的挫折感極大,原因是圓形的外皮,咬開的開口越大,裡面內餡的重量總是會沉重到,我好不容易夾到嘴邊,不是皮滑掉下去,就是肉餡掉出來。每次吃肉圓,我都習慣先吃掉內餡,心滿意足後,再去面對空蕩的外皮。

對於容易滑來掉去的肉圓,很難吃得優雅。直到我在職場認識一位同事,是彰化人,我們約好去彰化玩,剛下火車的我,第一站就被同事帶去吃道地的「肉圓」。

同事說他們家只吃這間,因為最好吃。沒想到肉圓一上桌,我完全不知眼前是何物。餐具是小竹叉(傳統餐廳用來吃水果的那種),碗裡的肉圓淋上了稠稠的粉紅醬料,醬料底下的肉圓居然是我沒有看過的另一種外皮。小時候吃過的外皮是有點半透明、有點厚度、會晃動的那種,且充滿嚼勁。

眼前的肉圓外皮,竟是有點滑嫩的漿感,顏色偏米白,口感差異非常大,幾乎是軟的。內餡的比例很不一樣,瘦肉比肥肉多,增添扎實感,彷彿肉丸外包覆柔軟麻糬。

來到彰化,意外開啟一趟肉圓之旅,且發現有些店家還會稍微炸過外皮,微脆的口感,外酥內軟,每一口都令人上癮。我頓時對肉圓的「外皮」改觀,重新品味肉圓,不再將內外「分開處理」。

然而,不久後的人生機緣,讓我接觸到素食的生活方式,某一天,我也搬離景美,很少再回景美夜市逛逛。因為吃素的關係,我也驚覺往後很難在夜市覓食,除了甜食之外。

前陣子,我碰巧經過夜市附近,隨意繞繞,從某一個巷子切進夜市的小路,轉角處有一攤在賣「涼圓」。我在國中時曾買來吃過,是一位老先生顧攤。

眼前,攤位上換成一位年輕人,身旁還有位老婦人在幫忙備料。看著涼圓,半透明的外皮,各種口味與顏色的內餡;我的情感很中性,沒有特別喜歡或懷念,有趣的是,腦中竟浮現肉圓與眼前的涼圓重疊。我不假思索買了一小袋,拎去集應廟旁細細地吃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