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欣
夜市牛排是無法複製的,我終於明白。
小時候的夜市還不如今日人潮洶湧,最記得的其實是燈。一見夜市的暈黃燈光燦爛,就覺得血管裡屬於夏天的熱都騷動起來。夜市的強烈鹵素燈照得一切閃亮如白晝,柏油路都變成銀色,地面上很多垃圾,散落著空吸管套、筷子套、粉紅色的衛生紙團,有時候,還會眼尖撿到一元的零錢。
逛夜市,當然是要吃牛排,牽緊大人的手,用聞的一路聞過去,經過炸熱狗和番薯球的甜香,然後找到肉味最濃重最噴香的牛排熱炒區。攤上幾張橘紅色的折疊方桌,邊緣被曬得都有點褪成桃粉色。爸爸去拿點單,媽媽趕緊推我們去佔位子,椅子是白鐵製的圓凳,坐下去屁股冰涼。
最期待的餐包,沒多久就會隨著刀叉送來。餐具刀叉包在餐巾紙裡面,媽媽必定先把美耐皿碗和刀叉全部都用粉紅衛生紙擦拭過一次,說這樣比較衛生。用叉子叉起餐包吃,奶油小餐包咬開來要小心,裡面包著一小片滾燙的鹹奶油,咬開就會滴下來燙到舌頭,趕緊喝一口冰紅茶,邊喝邊把塑膠杯的邊邊咬爛、咬扁,冰紅茶就是裝在塑膠杯裡面喝最好喝,喝完了要趕快再去加滿,不然空杯子會被風吹飛掉。奶油玉米濃湯撒很多黑胡椒,用鐵湯匙小心地舀取上面涼掉的湯來喝,洋蔥碎熬成透明狀,甜玉米粒和黑胡椒一起咬,啵啵作響,粉紅色的火腿片也很好吃。
牛排上來了,爸爸教我和弟弟們把餐巾紙抖開,整張擋在面前,避免牛排揭蓋時熱油噴到眼睛裡。一揭開蓋,鐵盤立刻嗤嗤吒吒地大響起來,澆淋的黑胡椒醬和蘑菇醬吱吱冒著濃稠的小泡、半熟荷包蛋的邊緣也冒著泡、鐵板麵和三色豆噴著大煙。我很想看牛排,但總被餐巾紙遮住視線,只好兩手拉高餐巾,從旁邊偷看,用餐巾擋臉的動作,形成我後來吃牛排很重要的一個儀式,長大以後上餐廳,牛排都是完美地放在高雅預熱的瓷盤裡端上來,嫻靜乖順,我抖開了餐巾紙就不知道要幹什麼才好了。
等牛排不吱吱大叫了,小孩就被獲准放下餐巾紙,把餐巾紙平鋪在膝上。開始吃肉,點牛排餐,母親一律是要全熟的,所以很不好切。想起來我媽其實頗信任我們小孩子的手勁,我和弟弟都是自己用刀,不過或許也因為鋸齒牛排刀很不利,要鋸很久才鋸得下肉來,一小塊一小塊塞進嘴裡,一邊咀嚼,肉汁一邊慢慢地湧出,充盈在兩頰,啊,真的好好吃。
桌上還擺著紅人牌A1牛排醬和 B.B辣椒醬,各加一點,鹹中帶辣,拌著麵吃,不知不覺就見了底。鑄鐵盤裡只剩些許醬汁,那盤子鑄成一頭牛的模樣,而現在,牛的肚子已經空蕩蕩安靜下來了。而吃飽的小孩子就立刻吵鬧起來,要去玩彈珠台,要去射飛鏢,白鐵製的圓凳子已經坐不住了。
彈珠檯玩完了,射氣球、套圈圈,又回去看看拍掌就會自動叫的塑膠鸚鵡、地上的發條小狗汪汪轉圈、壓模沒壓好的彩色蜥蜴和嚇人的塑膠蟑螂,媽媽不准我買回去。如此走到了夜市的末端,最後面還有幾個攤位沒租出去,稀稀落落賣著一些女性內衣、褲子。
沒有足夠的燈,這才感覺夜的重量。沒什麼好玩了,夜市之旅結束,拿著玩具滿足地走回家,撲在臉上的熱風,已經變成了涼風。
長大以後自己煮菜,我會買很好的肋眼和菲力回來,用日本鐵板去煎,煎出內裡粉嫩外殼焦脆的完美肉質,不過,那終究只是牛排,不是夜市牛排,這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