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民以食為天。飲食自是必需,然也是一種文化,且朝文明的方向前進。臺灣民豐物阜,對食的鑽研講究,極其誠懇與認真,乃有了獨一無二的「臺灣味道」。味道的煉就,在食材、在烹調、在爐具,而歸於心法。一種味道出來,廚師捧著菜盤,露出滿意的神色,尤有甚者,在完成一道菜餚時,手舞足蹈。可見食雖是人之所欲,卻也是一件深刻的生活藝術。島國日臻繁華,黃昏時萬家炊煙、百鳥回巢的景象,已不復見。然炊煙,是歸家的訊息、是柴火的溫馨、是宴客的心意,古人有「屋上炊煙屋下燈,客來汲井具瓶繩。雖然此是尋常物,一是承平見不能。」的吟詠。今日六都百市,華廈處處,現代化廚房的油煙機消滅了所有的炊煙。然老百姓心頭裏的炊煙,一直縈迴。這即我們常說的「人情味」的一種蘊藉。炊煙渺渺而古早味仍在。作家筆下,文字叢中,常有炊煙瀰漫其間。據知臺灣炊煙,已吹到世界上所有的華人區,同聲同味,這是寶島強韌的軟實力。

飲食文章為現時流行的文學品類。臺灣「食」字成了時髦的大寫。浸淫飲食文化,是知識,也是養生。作家必學有專精,親身品嘗,方才寫出優秀的飲食文章來。好的飲食文章,常始於色香味之美,而終於人情之善與真。西洋文論裏有非常專精的「食物詩學」(Food Poetics),食物在詩人眼裏或有不同的意象,並指向某些族群與傳統節慶來。文章一樣,常越過食慾的紅綠燈,而成為一種文化的書寫。食物納於胃,文字藏於心,其質雖異,其實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