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2025年台灣已進入超高齡社會,醫界等待近20年的阿茲海默症新藥也在今年上市,隨著診斷與治療已正式邁入精準醫療的新紀元,6月底於北部有第1位病患施打後,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也啟動新療法,迎來了首位接受治療的病患。
72歲的林姓患者原從事汽車零件銷售,近年感覺記憶力明顯衰退,常找不到物品或迷路,經臨床追蹤確認為不可逆的失智症。家屬得知有新藥問世後,主動詢問並希望透過完整評估了解治療可能性。
經正子攝影顯示其腦部已有類澱粉蛋白異常堆積,磁振造影亦未發現腦出血或其他禁忌情況,經醫病共享決策後,於日前完成首次單株抗體樂意保的輸注,目前狀況良好。雖然藥物需自費且每隔兩週需施打1次,但對於能改善病況,林男與家人都滿懷期待面對。
而中山附醫為了能有效且完整進行治療,除了引進新藥,也積極建置跨科別的診療團隊與標準化評估流程,順利於本週完成首位患者的治療啟動。
衛福部今年正式核准兩款針對輕度認知障礙及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新藥:樂意保與欣智樂,屬於「標定類澱粉蛋白的單株抗體」,能透過免疫作用清除腦中病理性類澱粉蛋白堆積,延緩疾病惡化,為神經退化疾病帶來歷史性的突破。
過去對失智症的診斷多仰賴臨床觀察與簡易量表,現在則強調「以生物標誌為核心的診斷與治療決策」結合基因型態、腦脊髓液或血液生化指標、及腦部影像,能更精準確認腦部病理並選擇合適時機介入。
中山附醫神經科主任辛裕隆表示,為了完整阿茲海默症的治療網,去年即開始建置並同步啟動與基層診所合作的失智整合照護計畫,推動早期篩檢與轉介,並規劃後續治療與療效追蹤。辛裕隆強調,單株抗體療法雖非萬靈丹,但若能早期發現,在出現經常重複發問、失物、走錯路等相關症狀時,就能即時就醫,配合精準診斷並審慎介入,可為患者延長功能維持期,也能邁入「延緩、控制、預測」的時代,大幅降低照顧壓力與社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