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在台灣的教室裡,總有一些孩子被誤認為「坐不住」、「太好動」、「老是忘東忘西」,但其實,他們的行為可能是大腦發出的求救訊號。這些孩子,很可能罹患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一種常被誤解的神經發展障礙。根據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統計,台灣ADHD盛行率約為9.02%,但實際接受診斷與治療的患者卻僅約1.62%。也就是說,台灣約有超過22萬名兒童與青少年,正默默承受學業、人際與自我認同的多重壓力,卻未被及時辨識與協助。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黃鈺蘋醫師指出,ADHD不是「不守規矩」,而是大腦發展的節奏不同所致。研究顯示,ADHD患者的大腦部分區域發育比同齡孩子平均延後約3年,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衝動、過度活躍等表現。其成因與基因遺傳、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異常及環境因素息息相關。
黃鈺蘋在臨床中,曾接觸一名國小一年級的孩子。這名孩子在課堂上總是坐不住、無法專心聽講,寫聯絡簿時總是漏東漏西。雖然聰明伶俐,但無法有效學習,影響了成績,也讓老師和家長感到困擾。在詳細評估與討論後,黃鈺蘋與家長共同規劃出一套包含藥物治療、親職教養調整、生活規律建立及學校合作的多元介入方案。幾個月後,孩子明顯進步,不僅學習效率大幅提升,還開心地分享自己第一次當選模範生,也更能與同儕建立友誼。「我不會那麼愛生氣了,朋友變多了,爸爸媽媽也常誇我。」孩子臉上自信的笑容,是醫療介入最有力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