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箱盲點? 一樣中醫處方箋味道卻不同

 

中醫師蔡全德表示,即使同一處方,若來自不同批次、不同藥廠或不同泡製條件,氣味也會出現差異。(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吃科學中藥,是否曾經有過一樣的處方箋卻出現不一樣的味道?是不同批次、不同藥廠或不同乾燥及炮製條件,氣味也會出現差異?或是抓錯藥?又如何辨識?也是「科學中藥」最大的黑箱盲點。

陳姓患者看中醫吃中藥,醫師開立的處方不變,每1週拿1次藥,已吃3個月,醫師說是用來保養。不料,有一次藥的味道明顯不同,懷疑是抓錯藥。

中醫師蔡全德分析,即使同一處方,若其中某些成分來自不同批次、不同藥廠、或不同乾燥及泡製條件,氣味也會出現差異。尤其是像柴胡、黃連、當歸、附子這些「氣味濃烈」的藥,只要處理不同,味道就明顯改變。這是最可能的情況。其次,診所有時也會遇到藥廠缺貨、臨時更換來源,但不一定會更新處方箋名稱。

最糟的是劑量配錯或調包。有時人為失誤無法排除,尤其若是人工抓藥、半自動機具秤量,某味藥抓多一點、少一點,甚至拿錯類似外觀的藥粉(如黃芩vs黃柏)都會導致氣味不同。有些診所不會特別標明劑量,只看處方名,導致你無從察覺差異。甚至可能誤抓、誤混。

還有一種可能。科學中藥粉若保存不當,可能產生油耗味、苦臭味或潮氣霉味,特別是梅雨季、濕熱地區或非冷藏儲存。可怕的是,西藥只要不磨成粉,配錯藥還能辨識。中藥呢?不管丸或粉恐怕都是個黑箱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