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關稅逾20% 3成企業重傷

「因應美國關稅民間版衝擊影響評估期中報告」記者會,國民黨立委賴士葆(左起)、國政基金會經財組召集人林祖嘉、前台大校長管中閔、民眾黨政策會執行長賴香伶及民眾黨立委黃珊珊出席。(國政基金會提供)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國民黨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民眾黨政策會二十一日召開聯合記者會,公布「民間版關稅衝擊影響評估期中報告」。據調查,受到關稅衝擊的前三大產業,分別是電子零組件業、電腦電子產品的光學製品業,以及汽車與零件業;在台美關稅未公布前,就有一半廠商認為已受影響,百分之五的廠商開始裁員,有二成三廠商規劃或考慮移轉產能。

電子、光學、汽車3大慘業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與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四月共同召開在野領袖峰會,邀請前台大校長管中閔擔任召集人,成立「民間版衝擊影響評估小組」。管中閔表示,台美關稅如果超過百分之二十,三成企業恐將重挫,對於廠商最大的威脅就是不確定性,而廠商面臨的最大困難在匯率的快速升值。

該報告第一部分就經濟模型剖析台灣對外部經濟變動的敏感性;第二部分則透過廠商訪談與問卷調查,說明業界的觀察與回應模式。

傳產首當其衝營收大縮水

管中閔指出,受訪的三百三十八家廠商中,八成八為二百人以下的中小企業,超過半數已經受到關稅直接影響。在模擬百分之十的關稅情境下,近六成企業認為營收將小幅下降或無明顯變動;如果一旦課徵幅度提高至百分之二十,超過半數企業預估營收損失達百分之十至三十,其中更有百分之二十六直指恐怕損失超過三成以上。

管中閔指出,規模五十人以下的小型企業所受衝擊最劇烈,百分之三十五預測營收將減少三成。這類企業通常資本薄弱、客戶集中、議價能力有限,一旦遭遇外部貿易壓力,恐怕將難以撐過長期陣痛期。

廠商5大困境提具體解方

報告也指出,在模擬美國課徵百分之二十對等關稅的情境下,傳統產業勢必成為首波受創的族群,六成以上廠商預估營收縮水超過三成;即便是電子、資通訊等外銷主力產業,也有超過四成預估營收明顯下滑。

管中閔說明,廠商在面對資訊不足的情況下,只能自行揣測可能的課稅水準,導致營運策略無法具體規劃,進退兩難。而缺乏對政府政策作為的預期,也進一步抑制企業調整與投資的動能,形成雙重壓力。

管中閔總結廠商面臨的主要困難,包括匯率劇烈波動、電價與綠電、缺工與人才排擠、AI與綠色轉型門檻,以及政府協助政策的資訊落差。

美陸GDP衰退牽動台灣

管中閔提出政策建議,包括穩定匯率、檢討能源政策、擴大安定就業措施與勞工保障。呼籲設立AI轉型專責單位,簡化補助流程、整合技術資源、協助企業轉型、建立貿易協助單一窗口。

報告中,管中閔以多項經濟模型評估台灣對外部經濟變動的衝擊影響。根據模型推估,若大陸GDP衰退百分之一,對台灣當季GDP影響約百分之零點四,且效應可延續二至三季;若美國GDP衰退百分之一,台灣當季GDP亦將被影響百分之零點三。

該問卷由國民黨國政基金會與民眾黨政策會共同設計,調查對象涵蓋全國各地製造業廠商,調查期間自六月十三日至七月十五日,共回收二百八十六份問卷,經資料清整與比例重分配加權後,最終有效樣本為三百三十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