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華
園子裡的垂絲海棠開了,粉色的小花朵綴滿枝椏,彷彿一群羞怯的小女子,在春光含情脈脈的注視下,紛紛酡紅了臉頰。
文震亨在其《長物志》中即這樣描述:餘以垂絲嬌媚,真如妃子醉態。
或是受了園中垂絲海棠的召喚,陽臺上的一盆貼梗海棠也在照進窗戶的一片陽光下急急綻放了,只是那殷紅的花朵不似垂絲的清麗玲瓏,而顯示一份大紅的喜慶與雍容的富貴之相。
「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寫海棠的詩句,最膾炙人口的當數蘇軾的這首〈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贊楊貴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據宋《冷齋夜話》記,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於時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明皇笑曰:「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這便是「海棠春睡」典故的由來。故海棠有「花貴妃」之稱。
文震亨是明代大書畫家文徵明的曾孫,其「妃子醉態」之繪,應來自於此。
自從園中栽下幾樹垂絲海棠,便年年應時開放,從不違約。每每從一片粉紅下走過,腦中總想到「海棠依舊」這個詞。
「海棠依舊」出自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一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首詞借宿醉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述,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體現出作者對春光的留戀、對自然的熱愛,也流露了內心的一絲傷感。詩句中「海棠依舊」一詞就此被後人用來讚美女性的嫵媚高雅,風采依舊。
花語隨人意。同樣的海棠,在李清照的眸中是憐惜傷懷,在唐明皇的眼裡是嫵媚嬌豔。而蘇東坡在寫下那首「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時,正貶官黃州,但其詩中卻沒有絲毫頹唐萎靡之氣,詩句中那些明快的意象,讓我們真切感觸到一代大家的達觀心態、瀟灑情懷。
「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據蘇軾自己記述,其到黃州不久,寓居定惠院,發現附近山上有海棠一株,極為繁茂。蘇軾對其甚為喜愛,每年盛開之時,都要置酒海棠樹下賞花。蘇軾所記,是寫海棠也或是在寫自己?
陸遊也有一首〈海棠〉,教人如何欣賞海棠花的。詩曰:「月下看荼醾,燭下看海棠。此是看花法,不可輕傳揚。荼醾暗處看,紛紛滿架雪。海棠明處看,滴滴萬點血。」讀此詩,於是幾次試著在燈下看陽臺上的貼梗海棠,有一種美色偷窺的感覺。還是覺得陽光明媚下賞海棠最佳,春光若弦,花開如舞,熱烈奔放,開朗胸懷。
陽臺上的一盆蘭草也正盛開,微風入窗,暗香淺送。可即便貼近海棠的花蕊,也嗅不到絲毫的芬芳。海棠豔美卻無香,這在許多人的眼裡是一憾事。比如張愛玲即在《紅樓夢魘》中說:「平生有三恨,一恨鰣魚有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未完。」
其實張愛玲的「三恨」源於古人的「五恨」。頭兩句是宋人彭淵材「五恨」中的兩個,第三句是她加上了自己讀紅樓的感受。
宋朝僧人惠洪(俗家姓彭)有一本《冷齋夜話》,書裡提到他的叔叔彭淵材有「五恨」:「一恨鰣魚多骨,二恨金橘帶酸,三恨蓴菜性冷,四恨海棠無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詩。」其實,這些個人愛恨沒有什麼普遍意義。比如海棠無香,在我看來並非什麼人生之憾,恰如張愛玲之文字,淡然中流出華美。
人生中哪有香色俱全的完美,就像鍾愛海棠的蘇軾、陸遊、文震亨之類名士大家,也都有著時運的不濟、情感的挫折、命運的多桀。即便是貴為至尊的唐明皇,也有著「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的無助。歲月中有一株海棠之美相遇相伴,即便是春風雨露一相逢,不也是勝卻人間無數?
燈光下,陽臺上的貼梗海棠已是收斂了綻放,她在等待著一縷晨光的到來,與園中的垂絲海棠遙相呼應,繼續營造這一份春天的熱烈,讓我把春天和她飛逝的韶華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