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吳孟珉∕台南報導
南美館「福爾摩沙時代」展即日起展開第二階段:「福爾摩沙時代—台灣美術百年建構」,除保留部分展件,並透過不同面向的主題交錯出現,呈現多元且流動的視覺史觀。
展覽子題「從南國到民國」,檢視歷經改朝換代過程中,不同世代藝術家以何種方式回應或形塑台灣自身的地理及人文風貌,凸顯「地方色彩」議題的時代變異及後殖民意涵,如:石川寅治《台南大南門》、郭柏川《台南運河》、歐豪年《虹瀑》。
另一子題「『現代性』的內在轉向」則展出不同世代藝術家對二十世紀現代美術發展的各種回應,包括學習與模仿、融合與創新、反思與批判等不同面向。「『世界』美術藍圖」子題中探討台灣藝術家如何跳脫台、日、中、西的多重民族糾葛,以多元文化並存的視野,建立台灣藝術的主體性,如:朱德群《抽象畫》。最後「寶島長春∕重啟在地提問」中,則探討台灣匯聚了南島語系、漢文化、日本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等多元的文化元素,在碰撞與融合中,孕育出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
除了展出前輩藝術家的經典作品之外,亦透過數位內容與互動設計活化展覽呈現。如導入AI科技,製作前輩藝術家虛擬人像,搭配浮空投影技術等展示方法,使藝術家穿越時空再現館內,與觀眾進行互動及使用中獲得研究量能及共鳴。
此外,以AR擴增虛擬實境,透過掃描QRcode呈現出3D數位場景,觀眾便可以在空間中移動位置,融入畫中進行虛實互動。南美館表示,以遊戲的方式吸引觀眾探尋作品內容,帶來更加多元和豐富的觀展體驗,促使大家深入了解台灣藝術史,以及前輩藝術家對台灣藝術的貢獻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