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南應大執行教育部USR計畫,辦理「赤嵌商圈工藝聚落發展與復興分享—以刺繡為例」教師專業成長社群活動,師生團隊深入參訪台南市赤嵌商圈四百年前商貿繁盛,透過當地歷史街區與工藝聚落探索,思索刺繡文化於當代設計教育中的延伸與轉化。
南應大USR實踐計畫─「消失的針線—刺繡技藝傳承與記憶延伸」團隊,由計畫主持人范靜媛教授、協同主持人張名吉、張繼榮、王聖文與鄭智惠老師,帶領校內跨院系多位師生實地走訪赤嵌商圈與交流對話。
USR團隊走訪赤嵌區域東至忠義路、西至西門路、宮后街、北至成功路、南至民生路,而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忠義路、永福路交叉口舊稱「十字大街」,亦坐落於此,是匯聚百工技藝的商業中心,至今仍是府城傳產重鎮。
其中在府城光彩繡莊,第二代接班人林婕瑀介紹淵遠流長、能工巧藝的台灣傳統刺繡,USR師生團隊透過深入刺繡與地方工藝現場,描繪文化再生藍圖。
活動串連赤嵌樓附近之宮後街、府城百年木屐、赤嵌璽樓、永樂町鼓茶樓、府城光彩繡莊等地標節點,探訪涵蓋刺繡、製香、木工等多元工藝在地職人空間,觀察商圈如何活化歷史場域?推動文創商品開發?
過程中,教師們不僅從地方實務者─台南市赤崁朋派商圈發展協會專案經理張偉的導覽中,理解社區組織如何推動文化與工藝振興?也進一步對照大學在推動技藝傳承與社會實踐中的角色。
此計畫兼任助理包含時尚系與視傳系數名學生,透過實地感受不僅看見刺繡與木工、製香等技藝間文化關係,也對未來如何在設計中融入地方元素?有了新的啟發與想像。
計畫主持人范靜媛教授表示,設計不該只是紙上構想,應該走入地方、走進人群。團隊藉由刺繡工藝之名走訪赤嵌商圈,是為讓師生親眼見到文化如何在街區中深化與活絡、工藝如何視人而傳、因地而生?
(記者汪惠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