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大熱天常見中暑意外!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蔡秉融說,中醫把中暑分為「陽暑」及「陰暑」,前者普遍較為人知的中暑、熱衰竭;後者常因過度飲冰、生冷食物造成,容易被忽視且常被西醫診斷為腸胃型感冒。
蔡秉融指出,炎夏裡,許多人喜歡吃生冷食物來消暑解渴,如冰鎮飲料、生冷水果等,然而,這些食物雖帶來一時清涼,若衛生條件不佳時,卻也可能導致腸道炎症引發腹瀉等消化問題。夏日也是病毒性腹瀉的高發季節,輪狀病毒和諾羅病毒等病原體常在這個時候肆虐,年長及年幼族群身體機能脆弱,易遭受病邪侵襲。
他說,夏日時節氣血循環本較迅速,人們往往注意細菌及病毒傳播的「疫毒」(霍亂、輪狀等)或是「暑邪、熱邪」造成的中暑、熱衰竭(陽暑);卻容易忽視為了消暑而過度飲冰、生食造成的結果(陰暑),通常西醫多診斷為腸胃型感冒。現代陰暑病因多為大汗後,喝大量冰水、空調直吹或沖洗冷水澡,導致原先散熱的皮膚毛孔和周邊小血管急遽收縮,難以出汗造成熱無法排除。此種陰暑體溫反不高(37度左右),以出汗少、精神倦怠、惡寒怕冷為主,甚至部分挾濕的患者會出現腸胃道症狀,表現類似寒濕,如清水狀腹瀉、惡心嘔吐、關節痠痛、頭昏頭暈等等。
蔡秉融說,陰暑治療上多以辛溫解表法,以解表散寒濕,汗出後身體機能自然恢復,代表方劑如新加香薷飲。而對於出現寒濕腹瀉的陰暑患者,治療則多以溫中散寒、化濕除穢等,重用芳香、理氣、除濕之藥材,代表方劑如藿香正氣散;若寒重則合理中湯;濕重則以藿朴夏苓湯。另外,按摩太陽穴通絡除煩、內關穴解除胸悶惡心、風池穴改善頭暈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