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攝影 /潘憲榮
蔚藍天空、石頭教堂與純樸的農村鋪陳出秀麗景致。
造訪屏東新埤鄉玉環天主堂,古樸建築由石塊堆疊而成,散發著寧靜而優雅的氛圍;因其交融歷史與建築美學,已登錄為歷史建築。
在動盪的時代,常有漂泊流離的故事。1956年政府將來自浙江省的大陳義胞安置於新埤「玉環新村」,在困頓的年代,最需要的是心靈寄託;當時來此宣教的天主教道明會神職人員,不但帶給流落異鄉者心靈上的慰藉,亦提供各種民生救濟物資,雪中送炭的精神讓人頗感溫馨。
宗教潛藏凝聚族群情感的能量。歲月流轉,1965年當地教友漸多,因應需要,規畫興建教堂,所需經費由貝滿神父回德國募集,並設計藍圖;建築工程由大陳義胞與鄰近馬卡道族人齊心合力興建,以誠摯的血汗營造心靈殿堂。
來自大自然的建材讓人感到格外親切,建築用石材取自在地的來義溪,將大小、形狀不一的石頭堆疊在一起,著實不容易;最特別的是,教堂外觀設計為圓錐形,六角形的屋頂,融入大衛之星的概念,別具特色;而取名「耶穌善牧堂」,寓意悲憫、慈愛,照顧弱小、找回迷失,永不放棄的精神。
時代變遷,古樸農村隨著人口日益老化,年輕人外移,教友驟減,玉環天主堂荒廢了30餘年,直至2016年這處隱身於新埤鄉185縣道旁的典雅教堂,被屏東縣政府發掘,並經專家學者履勘給予歷史定位,並積極修復;翌年,讓絕美教堂在復活節前夕重新「復活」,與世人見面;在地方宗教史上留下璀璨的一頁,重修的不僅是一座教堂,更是找回歷史文化的記憶。
走進教堂內,挑高的白色天花板呈現放射狀,宛如蒼穹;正前方的牆面掛有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雕像,自然流露一份難以言喻的悲憫情懷,環繞教堂四周掛有耶穌走苦路的圖像,在石頭牆的襯托下顯得格外顯眼。一幅幅圖像呈現耶穌背十字架、跌倒、遇見母親……等景況,堅忍精神展現大愛風範;抬頭仰望,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木造祭台前方裝置有聖體聖事的圖樣,由聖杯、麵餅和小麥交織而成,小麥隱約勾勒出耶穌曾言:「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去,它仍然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很多子粒來……」的確,有形的生命會腐朽,只有智慧與愛會留下永恆;整體教堂的擺設,十分莊嚴優雅。
教堂外有一處小公園,園內設置一座融入東西建築概念的涼亭,名為「怡心亭」。我和內人靜坐亭內,清幽環境依稀讓人忘卻紅塵擾攘。周邊圍牆上有數面大型彩繪,有民眾從溪中齊心合作搬石頭來蓋教堂的情景;有以善牧為主題,呈現聖經的故事,耶穌曾言:「我是善牧,善牧為羊捨掉自己的性命;傭工,因不是牧人,羊也不是他自己的,一看見狼來,便棄羊逃跑,狼就抓住羊,把羊趕散了,因為他是傭工,對羊漠不關心。」隱喻愛、關懷與責任的重要性。
時代不斷向前演展,歷史文化與宗教藝術建構出美麗的心靈地標,玉環教堂宛如鬱藍空中的小星星綻放光芒,在曠野中照耀與溫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