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姚時晴 畫/張秀燕
書房有幅珍藏三十餘年的倪瓚〈容膝齋圖〉,是由日本二玄社與故宮合作,以全景照相法完整復刻的一比一尺寸掛軸。倪瓚山水畫面空疏,故其作向有「疏體 」之稱;他與同時代的王蒙「密體 」山水形成強烈的對照。倪瓚畫山水,畫面經常保留大片空白,因此倪瓚的畫疏秀空靈簡約清逸,被譽為善於處理留白的畫家。
國畫中的留白或被喻為氣韻的關鍵,依造畫面整體構圖和線條所趨形成某種動勢,而產生氣局,並賦予畫作靈動的象外之美。經營氣局的方式也在於畫面的四角必須有守有透,才能讓畫面有開闔,有吞吐,能呼吸。
語言同樣有其聲韻行氣,在字跟字、句跟句之間的間隙婉轉流動舒放合卷。而語言的空白處便如同畫作中的留白、書法裡的飛白,得以推動詩意綿延的靈動感,以虛映實、以空生盈,讓語言衍生出悠遠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妙境。無聲處盡是語詞音頻的漣漪,不言盡但處處有情感的迴響。有了氣韻潺動,一首詩便能在語言中自在吐納,在語境中漫延時間,讓每個字詞蜿蜒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