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為了解爸爸在育兒歷程中的心理狀況與挑戰,兒福聯盟4日公布《2025年父親壓力狀況調查》,調查發現,有43.3%的爸爸呈現中度以上憂鬱傾向,其中14.4%達到重度或極重度,主要為經濟壓力;8成爸爸坦言收入不足夠應付日常開銷,反映出爸爸在家庭與社會之間承受著難以訴說的心理重擔。
另一方面,面對壓力時,有4成爸爸完全不對外求助,政府雖設有免費心理資源,但竟有9成6的爸爸表示「不知道或從未使用」,資源形同隱形。
調查顯示,經濟問題(72.6%)與育兒教養(55%)是最主要的壓力來源,其次為工作(53.0%)、家務分擔(41.7%)與親密關係溝通(40.4%)。也有約2成的「三明治爸爸」同時需要照顧年邁父母(20.8%),形成「上有老、下有小」的照護壓力鏈。
育兒開銷龐大,讓多數爸爸壓力倍增。調查發現,共有近8成爸爸坦言孩子出生後,家庭支出明顯增加,收入難以應付日常開銷。
調查發現,有78%的爸爸選擇用娛樂、運動來轉移注意力,近6成會尋求情緒支持(59.6%),但也有高達4成完全不求助,選擇裝沒事、自己扛(41.8%)。
然而,當情緒長期無法抒發,也可能悄悄影響與孩子的互動。中度以上憂鬱的爸爸中,有1/3坦言經常在疲憊時忽略孩子(34.1%)或大聲責備(34.7%),反映出心理困擾不只影響爸爸自身,更可能影響到孩子的情感發展與家庭氣氛。
雖然政府育兒政策逐漸完備,實際使用率卻偏低。42.4%的爸爸因經濟壓力無法請假、40.2%擔心影響升遷考績、19.5%擔心返崗困難,更有不少人害怕遭受異樣眼光。
兒福聯盟提出兩點呼籲:一是打造男性心理支持網絡,讓爸爸敢說也能被聽見,呼籲政府在推動心理政策時,應納入父職角色的特殊處境,設計出更貼近爸爸日常的服務方式。
第二是讓職場成為育兒後盾,而非壓力來源。值得參考的是南韓政府推動的多項友善父職政策,包括延長男性育嬰假、提高雙親共同請育嬰假的全薪補助,提升爸爸育兒的可行性與職場支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