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
網傳「睡前服用23顆藥物」處方箋引發討論,藥師指出這是制度警鐘。台灣精神醫學會表示,若須服用更高量的藥物才能入眠,是病情改變警訊,應積極就醫,否則恐釀藥物依賴與不當使用後果。
國內約4成民眾受睡眠障礙所苦。健保署資料顯示,全台每年失眠用藥需求量破11億顆。近代醫學的發展,顯現睡眠障礙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更與許多疾病、特別是精神心理疾患有密切關聯。
衛福部立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說明,這個問題其實跟社會與生活型態有關,睡眠問題的核心是睡眠管理,但臨床觀察發現不少民眾工時長、需要輪班,調整不易,因此轉向藥物。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王仁邦指出,睡眠障礙的肇因多元,看似單純的失眠背後往往潛藏複雜的生理、心理因素;若持續時間過長,或已明顯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應就診專科評估治療。若鎮靜安眠藥效果越來越差,須服用更高量才能入眠,也是病情改變的警訊;應和專科醫師合作,找出新的病因。
而安眠或助眠藥物容易產生耐受性,李俊宏指出,有些患者在使用歷程中會逐漸產生成癮,量越用越多,此時減藥、停藥都要很小心,如果停太快,有可能會產生戒斷症狀,嚴重恐引發癲癇、瞻望。
李俊宏表示,醫學界公認失眠治療應以生活習慣調整、睡眠衛教、認知行為治療優先。藥物治療長期仍應往藥物單純化、減藥方向進行,因此需要醫病雙方共同討論、找出治療期待、擬定長期計畫。
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則說,1個人同時服用8種藥物,100%會產生交互作用。台灣用藥安全把關機制可能已經失靈,不能輕忽;23顆藥物不是個案,是制度的警鐘,缺乏藥師獨立自主的第二道把關,病人將淪為制度漏洞下的受害者。
沈采穎認為,藥師雙重確認是用藥安全的關鍵,若病患的「23顆藥物處方」當初能經由藥師審視,問題有機會及早被發現並介入處理。不僅凸顯醫藥分業刻不容緩,建議健保應將藥事照護服務納入健保常態給付,讓藥師有資源持續關懷病人用藥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