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學園〉AI悲歌

台南市後甲國中二年十三班
 ◎馬言芝

隨著人類的科技發展,為了節省勞力、更精準到位的做事,AI逐漸發展成型,為人類帶來了生活上的便利,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AI有利也有弊。

首先,屬於人類強項和知識密集的職業,需要人類的經驗和溫度,例如醫師的開刀手術,由於生物的複雜,精細的過程仍然需要人類的思考,每名患者情況不同,處理的方式也因人而異,是AI無法取代的。而人類的溫度也是AI所缺少的,例如作家和畫家,他們透過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以跳脫的思維建立了創新,這些都不是依靠數據就能完成的工作。

再者,透過AI效率化的職能,需要知識加上機器輔助的工作,例如一家公司的行政人員可以透過電腦程式的運算,輔助管理瑣碎事務,不再像傳統方式以人腦記憶以減少人為失誤,此乃正向的輔助。

此外,是需要人類思考但極需人力的人機協作,例如過去物流人員需要人類檢查商品完整度和進行包貨、配貨、搬貨等工作,勞力需求龐大,但在AI的幫助下減少了包貨等體力工作,人類只需要檢查商品,大幅減少了人力,也減少了資方的成本。

最後,由機器主導的職業,其特徵是較標準化、知識密度低,但由於勞力需求大造成成本提高的工作,例如服務生等,AI的導入減輕了成本負擔,是現今最可能被取代的職業類別。

AI帶來了生活便利性,但取代人力可能造成未來的變化,以勞力為主的工作將逐漸減少,對於公司有利但基層員工卻反之,甚至可能會加重貧富差距擴大,富者越富,窮者越窮,令人擔憂。我想,人們必須找出人類無法被取代的地方,例如人類思維、藝術感、經驗累積等優勢,才能在當今社會下存活,了解優勢和劣勢並做好準備,以免成為被AI世代淘汰的AI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