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榮泰創下一年多以來內閣滿意度最低紀錄,但綠媒獨家報導他會獲得賴清德留任。(中央社,資料照)
在七二六大罷免大失敗,外加賴清德總統與行政院長卓榮泰聲望同步重挫之際,內閣改組再度成為熱門話題。儘管多數人都認為內閣改組勢在必行,但改組幅度多大?哪些閣員必須下台?各方意見明顯不同。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賴政府進行內閣大幅改組,但朝野對抗基調不變,賴總統的聲望恐怕仍難挽回。
賴清德上任至今將近十五個月,最新民意顯示,二十歲以上台灣人中,三成三贊同賴清德處理國家大事的方式,五成四不贊同;和上月相比,「總統職務表現贊同率」下滑九點六個百分點,「總統職務表現不贊同率」則上升九點九個百分點;如果加上七月下跌的五點八個百分點,顯示在兩個月內賴清德的支持者流失了超過三百萬。與去年五月相較,當時贊同賴總統處理國家大事方式者有五成八,不贊同者僅二成五。換句話說,在短短四百五十天內,賴清德的支持者減少四百八十七萬,而反對者增加五百六十五萬。
同樣的,最新民意顯示,二十歲以上台灣人中,三成二滿意卓榮泰整體施政表現,近五成五不滿意,不僅創下一年多以來內閣滿意度最低、不滿意度最高的紀錄,而且不滿意度高於滿意度二十二點三個百分點,也幾乎是歷史新高。
按照學者游盈隆的分析,除了大罷免挫敗之外,可能傷害總統聲望的因素有六項特別顯著,包括美國對台百分之二十關稅;南部水災後續處理失當;卓榮泰內閣連五個月施政表現紅字、普發一萬元及閣員風波等爭議;對美外交出現挫折;柯文哲司法案件爭議;始終無法解決與在野黨合作的問題等等。顯而易見,除了司法之外,其餘都與行政院有關。卓榮泰內閣的整體表現和若干閣員的離譜作為,不僅造成許多民眾對政府的反感,也拖累了賴清德的形象與聲望。
在這樣的狀況下,內閣全面改組,閣揆立刻換人,當然是最快、也最能立竿見影的辦法。如此既可展現民進黨為施政不力負責任的態度,也能顯示賴清德勵精圖治的決心,更有助於迅速消弭民眾的不滿情緒。
然而,從目前種種跡象看來,卓榮泰似乎穩如泰山。最近一家綠媒就獨家報導「卓榮泰獲得賴清德留任」,原因是雖然民意對賴清德、卓榮泰施政不滿,但對該怎麼調整步伐,民進黨上上下下都很清楚,「會按照政治上的軸線處理,不會只依據當前的民意現象草莽應對」。換言之,內閣只會局部改組,最多換下一些頻頻失言、風波不斷、跟民進黨配合不佳的閣員;至於應該為內閣施政負責的卓榮泰,依舊會擔任閣揆。
這樣的安排或許符合賴清德穩定人事為重的盤算,卻很難讓人一新耳目,更無法去除民眾對卓榮泰的疑慮。一年多以來,卓榮泰是歷任行政院長中提出覆議最多的人;在他任內,朝野關係不斷惡化,只有對抗而沒有合作。對於在野黨提出有利於人民福祉的法案,例如普發一萬元的政策,他極力推拖阻擋;對於嚴重影響民眾生計的水災,卻又緩慢處置。這已經不只是能力的問題,而是根本就不具備閣揆的條件與擔當。
耐人尋味的是,目前傳出潘孟安、鄭麗君、顧立雄、林佳龍都是閣揆熱門人選,甚至還有陳建仁可能重做馮婦的風聲。事實上,縱使真的閣揆換人、進行改組,只要朝野對抗基調不變,柯建銘續任立院黨團總召,朝野關係能改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