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銘
「下肢靜脈曲張」主要是指下肢表淺靜脈不正常彎曲及擴張的情形,除了影響美觀,嚴重甚至影響走路,可分為三部,即表淺靜脈系統、深部靜脈系統及交通靜脈系統。下肢靜脈中,有單向瓣膜存在,可以導引血流由下而上,由淺而深返回心臟,所以下肢靜脈系統中血液的回流,主要是靠下肢肌肉中肌幫浦及靜脈中完整瓣膜系統共同作用。
例如,比目魚肌及腓腸肌收縮時,肌肉中靜脈會完全壓扁,而將血液向前推進深部靜脈系統,由於靜脈中有單向瓣膜存在,故血液不會逆流進入表淺靜脈系統。下肢肌肉中肌幫浦每收縮一次,平均可以將300毫升的血液送入深部靜脈系統。
站立時,約有500毫升的血液由下肢的動脈移到下肢靜脈中,由於重力的影響,足部血管的透壁壓力大大的增加,因此水分被迫離開微血管,而滲透到組織間。在肌肉中肌幫浦和完整淋巴系統共同作用下,組織間水分會陸續被送回血液循環中。
臨床上,依照靜脈曲張的位置,可分成三群:大隱靜脈曲張、大隱靜脈分枝曲張、微血管擴張。
若依照靜脈曲張形成的原因,可分成二群:一,原發性靜脈曲張:其形成原因可能來自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或靜脈壁本身不夠強韌,或有未知的動靜廔管存在;二,次發性靜脈曲張:其形成原因來自深部靜脈功能不全或是深部靜脈血栓,導致表淺靜脈擴張。
依據流行病學上的調查,年齡大於40歲的人口中,大約5成的人有某種程度的靜脈曲張或是微血管擴張。此外,成年人口中,大約1至2成的人有明顯的靜脈曲張。危險因子包括:1.家族史;2.年齡大於50歲;3.女性;4.多產婦 ;5.口服避孕藥;6.長期站立(每天站立多於6小時);7.肥胖者。
中醫治療下肢靜脈曲張主要以行氣活血化瘀、清利濕熱為主,方以補陽還五湯、黃耆五物湯、烏藥順氣散,行氣活血化瘀,改善下肢循環,減少靜脈曲張;再以四妙勇安湯合四妙散清熱解毒、清利濕熱,改善鬱積性靜脈炎。單味藥如:丹參、赤芍、川七、桃仁、紅花、丹皮、生地、忍冬藤、石膏、防己、澤瀉、黃柏皆有助於下肢靜脈曲張之改善。配合針灸治療,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皆有助於下肢循環改善。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