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整 切忌自行停藥或減藥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動脈硬化暨血管病醫學會理事長王宗道指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如未妥善治療可能導致中風或心臟衰竭,必須服藥控制病情,但若用藥出現不適或副作用,切勿自行停藥或更改劑量,務必回診由醫師決定處置方式。

心房顫動常見症狀包括心跳過快、心悸、胸痛、呼吸急促、頭暈或容易疲倦。隨著年齡增加,發生率逐漸上升,65歲以上盛行率約為5%;80歲以上更高達10%。若未妥善治療,心房顫動可能導致中風或心臟衰竭,對健康造成重大威脅。

醫師王宗道表示,心房顫動的藥品治療包括控制心跳速率,因心房顫動發作時,心跳可能飆升至每分鐘130至180下,造成明顯不適。醫師會視情況開立可降低心跳速率的藥品,如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通道阻斷劑或毛地黃,以幫助心臟維持穩定節律。

在調整心律節奏方面,是於協助恢復正常心律,減少心房顫動的持續時間或發作頻率。臨床常用的成分類別包括鉀離子阻斷劑、鈉離子阻斷劑等。

在預防血栓與中風方面,因心房顫動會增加血液滯留與血栓風險而可能造成中風,因此抗凝血藥品是治療中重要的一環。傳統藥物如華法林需定期抽血監測;近年亦有多種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等,使用上較為方便且藥效穩定,但仍需依個人腎功能與出血風險來做選擇。

王宗道指出,藥品治療亦可能出現副作用,若出現不適或疑似副作用,務必回診與醫師討論,切勿自行停藥或更改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