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廣角鏡〉台灣光復vs.終戰接收 兩岸誰政治正確(上)

賴清德的矛盾之處,就在於他認為「中華民國憲法是災難」,等於間接否定中華民國還存在的事實。(中央社,資料照)
王崑義

今年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對日抗戰勝利八十週年的日子,戰爭結束以後有關台灣地位問題,在民進黨執政之下,兩岸對此有不同的解讀方式。台灣國史館從八月起舉辦一系列「抗日戰爭紀念」的台灣史講座,系列總名稱為「中日戰爭結束與終戰接收」。同一時間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也舉辦一場大型的「台灣光復與兩岸關係」共研會,邀請兩岸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共同研討「光復」之後台灣定位的問題。

就因認知問題,兩岸舉行類似的講座或研討會,所使用的名稱也有相當大的差異。對民進黨來說,使用「終戰接收」當然是為了延續「台灣地位未定論」的台獨主張。中國大陸反倒是接受國民黨威權體制時期使用「光復」的語彙,那麼戰後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到底是「終戰接收」,還是「光復」?如果僅是以歷史的角度來詮釋,恐怕還是會變成雞同鴨講。

近來,民進黨一直陳述說,中共並未統治過台灣一天,所以台灣不屬於中國的一部份,但在國際法上規定「國家繼承」,一個新的政權得以完全繼承前一個政權的所有條約與法律,在法理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已經完全繼承國民政府所遺留的條約與法律,這是國際社會所共認的事。

現在兩岸最大的爭議就在民進黨認為,戰後台灣是由中華民國政府給接收,當中華民國政府還存在於台澎金馬,那麼台灣就不該屬於中國的一部份。

問題是民進黨一直把中華民國做為借殼上市的一頂帽子,而不是真正認同中華民國,所以蔡英文執政時期,稱呼國名時,總要在中華民國後面加一個「台灣」,變成「中華民國台灣」,用意當然是要區別「中華民國台灣」與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不相同。這也衍生後來蔡英文宣稱「兩岸互不隸屬」的主因。

賴清德上任以後,繼承蔡英文的主張,但是他在就職演說中,更進一步的主張「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把蔡英文的「兩岸互不隸屬」,更進一步推向「兩國互不隸屬」,這也是賴清德的主張會被稱為「新兩國論」的緣故。

可是賴清德的矛盾之處,就在於他認為「中華民國憲法是災難」,既然憲法是災難,等於間接否定中華民國還存在的事實,只是,否定中華民國,那麼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存在什麼關係?為了抽肥補瘦這一論述的完整性,賴清德只好再以「祖國論」的說法,說中華民國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五歲以上民眾的祖國,避免中華民國不存在,讓中華人民共和國有繼承中華民國的事實。

所以賴清德就任一年多來,從一開始勉強使用中華民國國名後,由於後來的論述矛盾叢生,在解釋不清楚下越描越黑,最後乾脆就在今年三一三宣布的「賴十七條」,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敵國」,企圖徹底裂解兩岸關係,甚至意圖挑起兩岸戰火,以衝突的手段來解決兩岸關係的定位問題。

(作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本文為國戰會論壇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