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肥胖 胰島素阻抗恐黑棘皮症

兒童頸部皮膚若出現發黑、粗厚的現象,可能為「黑棘皮症」,是胰島素阻抗的常見表現。(台大新竹醫院提供)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台灣約每3名學童就有1人有過重或肥胖情形。高熱量飲食、運動量不足,以及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是導致兒童肥胖率逐年上升的主因。醫師表示,「小時候胖不是胖」的觀念早已過時,兒童期的肥胖不僅影響眼前健康,更可能延續至成年,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與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的風險。

新竹台大分院小兒部醫師林函怡說明,肥胖會提升胰島素阻抗,導致第2型糖尿病風險升高;脂肪若過度堆積,還可能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嚴重時甚至演變為肝纖維化或肝硬化,兒童頸部皮膚若出現發黑、粗厚的現象,可能為「黑棘皮症」,是胰島素阻抗的常見表現,與肥胖及糖尿病前期有關,若家長發現孩子出現相關症狀,應盡早就醫,由專科醫師進行血糖與代謝評估。

此外,肥胖也會對心理造成影響,部分兒童可能因身形焦慮、自尊心低落而出現憂鬱傾向,進而影響社交能力與學習表現。

面對兒童肥胖問題,林函怡指出,改善生活型態是控制體重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她提出6項實用建議,協助家長與孩子一起打造健康生活:

1.飲食多攝取蔬果、全穀類等原型食物,減少甜點、零食與油炸品攝取。2.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3.全家共餐、細嚼慢嚥。4.每天規律運動,每天應進行至少60分鐘中高強度活動,如快走、跳繩、球類運動等,有助促進心肺功能與骨骼健康。5.限制3C使用時間,每日建議不超過2個小時,避免久坐影響代謝。6.充足睡眠。

林函怡也指出,近年國際間針對青少年肥胖的藥物治療已有新進展。2022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GLP-1類藥物「Semaglutide」應用於12歲以上、符合診斷標準的青少年。該藥原用於治療第2型糖尿病,具有延緩胃排空、提升飽足感與抑制食慾等作用。臨床研究顯示,連續使用68週後,青少年BMI平均下降逾。

林函怡強調,「藥物治療僅為輔助工具,使用期間可能伴隨惡心、嘔吐等副作用,仍須在專業醫療團隊評估下進行,並應建立在良好的飲食與運動基礎上,才能真正發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