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月
去市場買菜時,途經小學巧遇幼兒園正在進行教學活動,看老師將桑樹枝條拉低,跟小朋友說:「這是桑葚,要摘顏色較深的呵,吃起來才會甜。」
一群小蘿蔔頭仰著臉很認真地搜尋著,等相中目標後迫不急待採果,老師不忘叮嚀:「記得先洗乾淨才可以吃,小心不要沾到衣服,會開出好多點點花呵。」老師真是幽默,逗得眾人哈哈笑。
看孩子的臉,就可以猜到是吃了甜果或酸果。若雙眼瞪得銅鈴大,嘴巴不時發出嘖嘖聲響的,多半是甜的。如果眉眼鼻皺成一團,直吐舌頭的,肯定是吃到酸的。學齡前孩童對「顏色較深」的概念模糊,摘了對眼的就往嘴裡送,需幾次嘗試後,才明白醜不啦嘰的黑桑葚「甜」,漂亮寶石般的紅桑果「酸」。
看他們生動的表情變化,不禁莞爾一笑,小神農嘗百果,失敗為成功之母,終能苦酸盡甘甜來。這讓我憶起兒時爬桑樹嘗野果往事,小時候上自然課為了養蠶寶寶,得到處找桑樹,桑葉是給蟲兒啃,桑果留給人兒吃,因為眾多學子採桑,得起早俐落些,不然沒口福事小,餓著了蠶事大,會化不成蛾。
剛長出來的桑果呈青白色,看起來很像臃腫的毛毛蟲,初時對它望而卻步,後來漸紅轉變黑紫,像極一串串袖珍型小葡萄,鮮嫩飽滿多汁模樣,誘得人是垂涎三尺。一上樹,忙得很,左手摘桑葉放入袋內,右手採熟果直送口內,手指牙齒全被染得又紅又紫,嘴唇和舌頭也發黑,證據確鑿,偷吃擦嘴也沒用。
古時農村房前屋後都會種植桑樹,孟子在遊說各君王施行仁政時就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可見桑樹對百姓民生的重要,除了桑葉養蠶、桑果可食,它的根、枝、皮、葉和果都能入藥,有黑髮明目、養顏健脾等療效,渾身是寶。但是,現在連鄉間也少有人種,所以能在都會區裡看見它的身影,歡喜心自不在話下。
想起孟浩然的「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窗一開就得見安寧幽靜田園風光,多麼令人心曠神怡閒適自在。外婆家稻埕旁也有棵老桑樹,一到夏季結實累累,大人忙曬穀,小孩忙摘果,鄉野生活好不快活。
現下又到了桑葚成熟時,「蔫紅有紫簇成堆」熟透桑葚紅中帶紫,「但摘兒童莫更猜」只讓孩童摘不用再猜疑。輕攏桑枝條,採擷紫桑果,就讓我返老還童片刻,摘一個,含嘴裡,甜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