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活血化瘀 加速骨折癒合

中醫調理骨折復原,常用乳香、沒藥、當歸、川芎、紅花等,搭配退黃藥液包並外敷金黃膏,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效果。 (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32歲黃先生因車禍右手臂骨折,第一時間接受骨科復位與固定,但考量工作與日常生活需求,希望能縮短癒合期並減少疼痛。求助中醫治療4週後,回診骨科X光顯示骨痂生成速度明顯快於同齡骨折患者平均值,疼痛程度也由最初的7分降至2分,現已恢復手臂大部分功能,並開始作輕度重量訓練。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周金江表示,骨折癒合是高度協調的修復過程,根據醫學文獻,成人長骨骨折平均需8-12週才能形成穩定骨結構;一般而言,上肢骨折癒合時間約在12週以內,而下肢骨折則需要12-16週,此外,年齡與損傷程度也是癒後的重要因素。而中藥介入的目標,是透過活血化瘀、促進骨細胞分化、調節骨代謝,讓骨痂生成更加順利與快速。

他說,中醫骨傷科治療骨折是依據受傷後不同階段,調整用藥策略:在急性血腫期(受傷1週左右)由於局部腫脹、疼痛明顯,屬「瘀血阻絡」,以消腫退紅、涼血清熱、利氣止痛的藥物為主,如乳香、沒藥、當歸等等;進入血腫消散期後(受傷後1.5-4週)患部腫瘀逐漸退去、皮下瘀青轉紫黯,軟骨痂也逐漸生成,除了仍需活血通經脈、化瘀滲濕外,氣血滋養亦是重要,可用桃紅四物湯酌加續斷、骨碎補等補養筋骨;最後在恢復期(4週以上)需補腎填精、壯骨固本,骨痂硬化與骨重塑期需強化骨密度與韌性,防止再骨折,含有鹿角膠、枸杞子、肉桂等藥材的右歸丸是不錯的選擇。

周金江說,日常生活的自我管理同樣影響康復速度,多攝取蛋白質(魚、蛋、豆類)、鈣質(牛奶、小魚乾、深綠蔬菜)及維生素 C(番石榴、奇異果),可促進骨質合成,每天曬太陽10-20分鐘促進維生素D合成;而尼古丁與酒精會抑制骨細胞功能並減緩骨痂形成;循序復健,進行關節與肌肉活動,防止僵硬與肌萎縮,避免過度使用患肢、搬重物及著重防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