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周辰瑞報導
高血脂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特別是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劉秉彥醫師指出,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會引發粥狀動脈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那麼該如何預防和治療?
膽固醇是身體必須的原料 累積過多會引發動脈硬化
膽固醇不是壞人。劉秉彥醫師指出,膽固醇是肝臟代謝的產物、是身體必須的物質,能用來進行細胞和組織修復以及維持大腦運作。
但是如果膽固醇累積太多,加上年紀增長、飲食和生活習慣不佳導致血管內皮受損,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會滲入和累積在血管內皮下,使血流受阻、血管硬化,這就是「粥狀動脈硬化」,增加高血壓和各種心臟疾病的風險。
低密度膽固醇生成和累積主要是因為飲食。劉秉彥醫師表示,攝取過多蛋黃、肥肉、動物內臟、海鮮等高膽固醇、高油脂的食物,都會增加膽固醇。另一個是家族遺傳「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這是因為基因變異導致身體無法移除過多的膽固醇。
低密度膽固醇數值依照風險因子而不同 醫師籲30歲就應開始注意
高血脂初期不像高血壓或高血糖有症狀或不舒服,高血脂也不大容易居家量測,加上心肌梗塞、中風有年輕化的趨勢,所以建議及早檢查。
劉秉彥醫師建議,30歲就可以開始每半年規律追蹤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提早注意血脂問題,必要時可以從藥物和生活型態提早介入、養成定期追蹤的習慣。
該怎麼看低密度膽固醇的數值呢?劉秉彥醫師表示,低密度膽固醇跟心血管疾病有關,所以數值標準會依照風險因子而有不同:
- 一般人、沒有慢性病、肥胖等風險因子:130mg/dl以下
- 風險因子有高血壓、過重:115mg/dl以下
- 糖尿病、有腎功能障礙:100mg/dl以下
- 心肌梗塞或發生過其他心血管疾病:70mg/dl以下
- 心臟疾病反覆發作,或有裝心臟支架仍發生心肌梗塞:55mg/dl以下
治療低密度膽固醇選擇多 分成抑制生成和阻止回收兩大類
改善低密度膽固醇需要藥物和生活型態同時進行。藥物方面機轉大致可以分成「抑制生成膽固醇」和「阻止腸道回收」兩類:
- 史塔汀(Statins)類藥品:第一線藥物,可以抑制肝細胞合成膽固醇,進而降低膽固醇和心血管疾病風險,但可能會有肌肉痠痛的副作用。
- 膽酸結合樹脂:第二線藥物,能抑制小腸再吸收膽固醇。膽酸結合樹脂常和史塔汀(Statins)類藥品搭配使用、提升降膽固醇效果。
- ACL抑制劑:第二線藥物,為近期上市的口服降血脂藥品,與史塔汀類藥物機轉相近,部分患者反映其副作用較為溫和,但使用仍應由專業醫師評估。
- 纖維酸鹽衍生物:活化肝臟脂蛋白酵素、降低肝臟生成脂肪降低血中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濃度,且較不易有肌肉痠痛副作用。如果病人使用史塔汀出現肌肉痠痛,或在使用第一、二線藥物後低密度膽固醇仍無法理想控制時,可由醫師評估是否考慮搭配或改用纖維酸鹽衍生物進行調整。
- 單株抗體和siRNA藥物:基因中PCSK9和低密度膽固醇受體有關,大規模的人體觀察研究發現,如果PCSK9基因功能異常,低密度膽固醇數值比一般人明顯較低。
在2019年已上市了單株抗體和siRNA藥物,用於調節PCSK9基因功能、協助降低低密度膽固醇。由於此類藥物目前為特定適應症條件下的治療選項,臨床使用上仍需配合醫師專業評估與健保規定。
藥物只是輔助 養成3大良好生活型態才能真正控制低密度膽固醇
藥物能控制低密度膽固醇,但劉秉彥醫師表示,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病人除外),藥物只是輔助,更重要的是要改變生活和飲食型態:
- 均衡飲食
減少高油和高糖的食物,避免攝取牛油、豬油、奶油等富含飽和脂肪的油脂;多吃高纖、低油的食物或適量攝取橄欖油、芥花油等好的植物油。 - 規律運動
減重、消耗體內的脂肪有助減少低密度膽固醇、增加高密度膽固醇。建議每周中等強度運動150分鐘,或至少不要長時間都坐著,能多走動或走路。 - 戒菸戒酒
抽菸會降低好膽固醇,增加壞膽固醇;喝酒則會累積脂肪,所以戒菸戒酒除了能降低壞膽固醇,連帶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
劉秉彥醫師提醒,有服藥不代表可以「右手吃藥、左手吃漢堡」,偶爾稍微放輕鬆一下無妨,但更應該追求飲食和藥物的平衡並定期追蹤,以養成良好生活型態、降低或停用藥物為目標,才是真的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