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會因肌肉痠痛、關節不適,甚至運動扭傷,選擇貼藥布緩解症狀。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李宜津說,市面上藥布種類多,從西藥貼布到中藥膏藥,各有不同的作用機制與適用時機,使用時應依症狀選擇,急性紅腫疼痛建議使用涼感或清熱藥材貼布;慢性舊傷或勞損則可選擇溫熱活血貼布。
李宜津指出,常見的西藥藥布均含有非類固醇消炎止痛成分,如雙氯芬酸、布洛芬等;多為乾性貼布黏貼方便,藥效穩定,透過局部皮膚吸收後,可以快速緩解局部疼痛與腫脹,並具有抑制炎症反應的效果,特別適合急性扭傷或關節發炎等問題。
中醫藥貼布依製程和用途可分為乾性與濕性,乾性貼布通常適用於慢性勞損或舊傷疼痛,常含有草烏、玄參、乳香、沒藥等成分,具有袪風濕、溫裏、清熱及活血化瘀的功效。乾性貼布依照劑型,又可再分為油性與水性兩種,前者如通透活血膏藥布,藥布黏性高、厚度較薄,適合貼於活動頻繁的關節或肌肉,具有較高的穩固性,常用於慢性勞損或舊傷疼痛,但也因製程及黏性強,對於皮膚敏感患者,部分會有過敏的情形發生;後者如金絲膏藥布,主要為高分子聚合物製成,厚度較厚、黏性低,對敏感肌膚較友善,也有局部保濕效果。
李宜津說,中醫濕性貼布則以中藥粉末製成膏狀,需要再以外層貼膠固定。急性期可選擇含清熱解毒與祛風止痛藥材的貼布,例如含黃柏、冰片、天南星等成分,如如意金黃散藥布,幫助清熱消腫止痛,抑制發炎反應;慢性期可選擇溫經活血的貼布,如好骨膏內含附子、桂皮、當歸、紅花等成分,改善循環、舒緩舊傷痠痛。
李宜津提醒,使用藥布每次貼敷約4-6小時,避免長時間或大面積,連續使用若出現紅腫、刺癢或其他不適,應立即取下並清潔皮膚。孕婦、哺乳期婦女、幼兒或體質特殊者,建議諮詢醫師再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