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藝研堂〉百年老宅重生建築美術館 ——信義街咾咕石黃宅建築華麗轉身

中西區信義街黃宅華麗轉身,成為建築美術館。

文圖/記者林雪娟

近期最夯的老宅,莫過於位於中西區信義街的咾咕石黃宅,位於兌悅門附近,往昔是港口繁盛的五條港區域。清乾隆年間,黃宅所在的「新港墘」河道又被稱為「咾咕石港」,當初由黃姓家族所建,建築恢弘氣度展現家族聲望與社會地位,幾經荒廢,後由建設公司購得,原擬重建為12至14層樓高的住宅大樓,然在其夫人堅持下,由公司相關的義昌文教基金會接續,最終選擇保留老宅,代表基金會董事長許志鋒夫婦對台南歷史的敬意和家族未來對文化資產的重視。

建築團隊不採「修舊如舊」方式,而是承接歷史後再創造,讓黃宅成為都市更新和文化傳承的典範。

修復和設計由原型建築有限公司操刀,主設計者為結構技師、實踐大學建築學系兼任副教授陳冠帆。陳冠帆表示,團隊以結構表現為主軸,針對老宅進行深入診斷與建築結構有機修復,對結構已嚴重崩壞處(如癌末病灶)剔除,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構件與質地,室內近6成木料為原始構件,經重新打磨與修復後裝回,讓空間保留時間紋理與工藝精神;屋頂採全新設計,以當代木結構交合集成材,打造懸浮曲面屋頂,兼具結構與天花功能,引入自然光並形塑柔和流動的空間語彙。

新屋頂以曲板拼接,再透過鐵件連結,形成雙曲面構造,營造輕盈漂浮的視覺效果。

這項文化資產與當代設計對話,希望讓結構與美感並進,並讓材料與技術細節精緻創新。陳冠帆說,老房子因舊屋的衰敗,須重新替換,團隊不採用「修舊如舊」手法,運用新式結構為空間語法創造,讓空間耳目一新。

如新屋頂以曲板拼接,再透過鐵件連結,形成雙曲面構造,營造輕盈漂浮的視覺效果。玻璃與木構接合也精心設計,在木結構體上開鑿壓槽嵌入玻璃,透過設計,達到穩定和排水雙重效果。

建築師在前庭增設白色展示空間,透過不同門扉,開啟後,為黃宅寫下重生註解。

全棟建築因重新定位為建築美術館,內部則為開放式展覽空間,希望提供高度彈性與多樣可能。陳冠帆指出,主體雖為兩層樓建築,但大部分空間以一層樓尺度展開,僅展覽廳可為雙層空間設計,而燈光設計也別具匠心,隱藏於三型屋架壓樑兩側,以間接照明打亮整體屋頂結構,避免破壞空間氛圍,而後場新建空間則規劃為車庫與輔助設施,預留未來商業運營所需功能。

操刀修復的建築師陳冠帆以3年時間,讓文化資產與當代設計對話,為黃宅注入新生命。

豪宅融合台灣傳統合院與洋樓形式,這棟建築修復與改造歷時長達3年,陳冠帆表示,主要工程項目包含部分牆體拆除、屋頂全面重構、樓梯系統重設及前庭增設白色展示空間與旋轉梯等,可說是費盡苦心,最難能可貴的是,業主相當放心,放手讓建築設計團隊大膽往前。他也預告,尚有部分空間會陸續對外公開。

陳冠帆強調,信義街咾咕石黃宅重生,不只是修復歷史建物,更是一次當代建築思維與文化情感融合,回應城市記憶價值,也展現修舊不等於複製,而是一種對時間的理解與延續,為城市保留過去,也開啟未來的空間敘事。

位於台南五條港歷史脈絡中的信義街,一棟百年歷史的黃姓望族老宅故事,在歷經3年的細緻修復與設計後,正式以嶄新樣貌重新登場,舊宅新生,不是懷舊,而是承接與再創造,這棟充滿歷史記憶的老宅,如今搖身一變為當代展覽與建築美學空間,點亮其文化新用途,成為城市更新與文化傳承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