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 當心肺鏈突破性感染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隨著9月開學季到來,群聚活動易使肺炎鏈球菌感染風險升高。研究顯示,逾8成兒童突破性感染的「血清型3」不可輕忽,醫師呼籲,幼童家長應把握出生後6個月關鍵時刻,追加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強化保護。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邱政洵表示,COVID-19疫情後,全球醫界將流感、新冠、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與肺炎鏈球菌並列「F4」呼吸道病原。其中,肺炎鏈球菌是唯一的細菌,也是兒童健康的最重大威脅之一。

台灣自2015年實施新生兒肺炎鏈球菌公費疫苗接種後,嬰幼兒感染人數雖明顯下降,但5歲以下幼兒與高齡長者仍是高風險族群,且突破疫苗保護力、造成「突破性感染」的比例不低,提醒家長不可掉以輕心。

本土研究指出,2015-2019年間,在研究當中,18歲以下肺炎鏈球菌感染個案,約84%為突破性感染,其中血清型3、19A、19F位居前3名。且進一步發現,大部分突破性感染發生於2至7歲幼童,可見學齡前兒童發生突破性感染機率逾8成。

邱政洵表示,目前台灣肺炎鏈球菌公費疫苗接種規劃為:2個月、4個月、12至15個月各接種一劑PCV13。但由於1歲前兩劑間隔過長,醫界建議6個月時可自費追加一劑PCV13或PCV15,降低感染風險。

此外,本土研究及國內流行病學報告均顯示,2至5歲是國內幼童感染高峰期,若2歲前未完成4劑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建議考慮自費補強,重建健康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