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盧萍珊∕麻豆報導
成立超過十五年的麻豆倒風內海故事館,獲文化部經費協助,花費半年時間整修並更展,四日重新對外開放,肩負串連麻豆地區歷史信仰與考古成果的重要場館。
開幕儀式四日下午二時舉行,包括文化局副局長林韋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秘張祐創、考古學者劉益昌教授及各級民代出席。文化局將丹娜絲颱風受創倒伏的百年樟木再利用,製作成紀念杯墊,象徵在環境變遷下仍守護家園的溫暖力量。

文化局表示,故事館在民國九十九年成立,迄今已逾十五年,此次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經費支持,完成館舍與園區的整體更新,包括步道、柵欄與告示牌的改善,並重新規劃展區主題,其中更展六百四十萬元、館外設施改善八百五十萬元,總計一千四百九十萬元,由中央、市府各負擔一半。
倒風內海故事館的成立,源於蔴荳古港文化園區的考古與歷史研究。民國九十一年間原台南縣府時代,曾委託中央研究院劉益昌教授與林玉茹教授進行考古與歷史調查,出土大量珍貴文物,見證內海逐漸淤積變為陸地的過程,也讓園區成為學術研究與教學的重要基地。館內展覽不僅呈現「龍喉傳說」等在地故事,也展示考古成果與文物,讓民眾了解麻豆的文化底蘊。
故事館即日起重新開館,每週三至週日免費參觀,館內展示文物、信仰與傳說故事,戶外則可欣賞清代古碼頭遺址。未來文化局亦將陸續規劃多元活動,探索麻豆豐厚的歷史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