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經濟形勢更趨弔詭,政府別再話術治國

 

關稅談不攏,「最難纏的對手」淪為幫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造神的反諷吹捧。(中央社)

川普關稅風暴橫掃全球大半年,台灣內外經濟形勢跟著越來越弔詭:台經院九月二日公布製造業景氣燈號,連續亮出第三顆代表衰退的藍燈,與八月中旬主計總處上修GDP成長率預估值背道而馳;台灣與美國關稅談判懸而未決,川普對外大舉課徵對等關稅卻在美國進入司法大戰,前景未卜。經濟形勢越是曖昧不明,就越考驗政府應變能力,剛改組的卓內閣必須拿出真本領。

在川普二進白宮之前,全球即預見經濟形勢將要面臨亂流,只是沒想到川普祭出無差別對待的對等關稅,全球經濟體統統中槍,只是傷勢輕重而已。川普一忽兒攻勢凌厲,一忽兒拋出緩衝,各國窮於應付;但在談判期間,全球廠商展開囤貨大作戰,尤其AI供應鏈是台灣強項,讓上半年台灣GDP年成長率優於預期,主計總處也順勢上修今年全年GDP成長率達一點三五個百分點,成為百分之四點四五,調幅相當之大。

全年GDP成長率遠高於預期,卓內閣應該可以大大舒一口氣。畢竟美國宣布對等關稅之前,卓榮泰還要全台灣好好睡一覺,豈料一覺醒來台灣就遭到一記重拳;在談判階段,賴政府又信誓旦旦強調會幫台灣爭取最佳結果、保護產業,豈料一放榜又輸給日本、南韓和許多東南亞國家,賴清德只好以「暫時性關稅」遮掩。台灣遭到美國連續重拳,還能調高GDP成長率預測值,賴政府當然可以為這種另類台灣奇蹟偷笑一番。

賴政府或許可以用上修GDP成長率誇飾政績,但產業界卻必須在顛簸道路上求生存。隨著各大經濟體與美國關稅談判塵埃落定,以及供應鏈囤貨效應消褪等效應之下,台灣製造業景氣燈號從五月開始掉進「衰退」藍燈,而且預估還將面臨需求面、匯率等挑戰,未來還有下行風險。

具體而言,產業面臨風險不是未來式,而是許多廠商、勞工都在現在進行式中瀕臨斷崖邊緣。九月一日勞動部公布的數據,無薪假實施人數已增至四千八百六十三人,達到今年新高;受創最深的產業,正是各方預警已久的機械業。這個無薪假的數據背後還有「黑數」,有些廠商暫以「做四休三」、員工消化特休假等方式苦撐待變,倘若過不了難關,無薪假人數還會攀升。

而且不只海嘯第一排的機械業,各方估計,紡織成衣、自行車、緊扣件等傳產也在暴風範圍,中小企業耐受度更低;對外開放承受力較差的農漁業,也已感受衝擊來襲。事實上,廠商都在等政府何時跟美國完成談判,才能確定關稅到底多少、才能研擬具體對策。賴清德一句「暫時性關稅」雲淡風輕,對廠商卻是難以承受之重。

這波關稅海嘯,把產業失衡的老問題從海底撈出來。當賴政府自豪於台灣的AI供應鏈,又受惠對等關稅推波助瀾的全球囤貨潮,台灣電子零組件、資通訊產品出口勁揚,帶動GDP猛攻;卻不想半導體加資通訊產品的出口比重竟已突破七成。高科技電子產業這朵紅花越開越大,傳產綠葉卻一片一片凋零,這朵紅花能開得久嗎?

關稅談不攏,「最難纏的對手」淪為幫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造神的反諷吹捧;勞動部長洪申翰澄清無薪假應該是「減班休息」,卻幫不了無工可開、離開生產線的勞工;新任經濟部長龔明鑫說關稅高並不會無路可走,可是民進黨政府卻幫不了台灣新增FTA開拓市場。與其一直噴話術,賴政府趕緊端出產業界有感的政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