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血栓釀肺栓塞 她坐月子昏倒

醫師彭依婷說,間歇性氣動加壓設備或間歇靜脈加壓系統,是常見臨床輔助工具,可有效促進下肢血液回流,降低血栓形成風險。(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35歲王姓孕婦因胎位不正作剖腹生產,出院後進入產後護理之家坐月子,不料隔天早上自行下床後突然昏厥,幸經護理人員巡視發現及時送醫治療。原因為靜脈血栓造成肺栓塞,立即給予抗凝血藥物,並入住加護病房治療救回,出院後於門診繼續追蹤。

奇美醫院婦產部醫師彭依婷指出,根據衛生福利部2024年《生產事故救濟報告》,2023年孕產婦死亡原因中,「血管栓塞∕肺栓塞」高居第2位,占比高達23.1%,其發生突然且死亡率極高,對母嬰健康構成嚴重威脅。懷孕及產後婦女因生理變化、活動減少等因素,成為「靜脈血栓」的高風險族群,靜脈血栓簡單來說,就是靜脈裡形成不正常的血塊,阻塞血液的正常流動,常以下肢腫脹、疼痛、發紅為表徵。

靜脈血栓與Virchow’s triad(菲爾紹三要素)提到的三大因素息息相關,包括血流緩慢、血管內皮受損,以及血液容易凝固。懷孕期間,女性身體荷爾蒙的變化會讓血液變得更容易凝固,加上日漸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肢血管,造成血液循環變慢。

此外,生產過程中的出血、剖腹產造成的血管創傷,及產後活動量減少,都進一步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風險。若肥胖、年齡超過35歲、人工生殖、多胞胎、吸菸或長時間臥床等,更是不可忽視的危險因子。

彭依婷說,早期發現靜脈血栓的症狀,是避免嚴重併發症的關鍵,常見的徵兆包括單側肢體(常見於左小腿)出現腫脹、疼痛、皮膚發紅或有發熱感;若靜脈裡形成的血塊不幸脫落,隨血液跑到肺部,便可能引發致命的「肺栓塞」,這時會出現嚴重胸悶、呼吸急促、咳嗽甚至咳血,或不明原因的意識喪失。一旦出現上述「腫、痛、紅、喘」任何警訊,務必立即就醫,爭取黃金治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