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別再以為小時候胖不是胖,醫師提醒4大成長警訊,強調小時候胖就是胖,目前兒少每3人有1人過重,研究顯示胖小孩恐陷「開高走低」身高危機,盼用「成長筆記」為孩子守住長高機會。
響應9月20日「國際兒童成長意識日」,台灣精準兒童健康協會16日發布《青春特攻隊任務筆記》,推出結合生長知識教育與自我紀錄的工具筆記,盼助孩子掌握長高與健康的主導權。
台灣精準兒童健康協會理事長蘇本華醫師指出,除了遺傳與少數疾病,過敏、用藥或荷爾蒙失調也可能影響成長,「但後天環境才是長高的關鍵!」挑食、晚睡與運動不足,都是阻礙成長的重要因素。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助理教授邱巧凡醫師分享,許多因身高問題就醫的孩子,檢查發現骨齡明顯超前,而主因往往就是肥胖。「回溯紀錄,這些孩子多在低年級時就已過重卻未控制,後演變成肥胖,但家長卻只關注身高是否有變化。」
邱巧凡解釋,德國研究證實,肥胖孩子看似身高先衝刺,卻在10歲後開始落後,最終錯失正常的成長高峰。中國的研究亦顯示,BMI每增加一單位,生長高峰將提早0.6至0.7歲。
肥胖除了限制身高,還會帶來三高、癌症風險、社交障礙與自信心不足等問題。邱巧凡醫師提醒家長,以紀錄掌握孩子的成長,若發現生長曲線低於第3百分位、BMI超過第85百分位、4歲後每年成長少於4公分,或出現性早熟徵兆(如女童8歲前發育乳房、10歲前初經來潮;男童9歲前睪丸變大),務必及早就醫並對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