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打鐵街、草花街?這些古地名,你聽過嗎?文化局推出「台南府城歷史街區古地名環境振興計畫」,十七日宣布正式啟動。文化局表示,今年是府城城垣三百年,推動「一起府城‧打開大街」行動,將古地名記憶轉化為生活環境和商業、教育等,喚醒城市與人的互動與感官連結。
文化局說,台南自古以來為台灣文化重鎮,昔日「府城大街」即今日民權路,從大東門延伸至大西門,沿途經過龍泉井廟、公會堂、北極殿、大井頭與十字大街,曾是府城最繁華商業要道。
副市長葉澤山表示,「十字大街」大約今日忠義路、民權路一帶,古地名不僅是地方稱呼,更是居民與土地間情感連結,當初保存歷史街區,就是希望將歷史成為生活一部分;文化局長黃雅玲指出,古街道名涵蓋行業、地形及地方特色,深具意義。
文化局選定區域七個錨點,包括大西門、大井頭、鷲嶺、枋橋頭、山川台、龍泉井、大東門及十一個節點,如竹仔街、帽仔街、鞋街、草花街、針街、打鐵街、嶺前街、嶺後街、金葫蘆街、祝三多境、彌陀寺街,將古地名與在地空間重新串連,結合藝術裝置與行動活動,讓大家在散步、遊逛過程,自然感受文化。

古地名環境振興計畫,從一八七五年《臺南府城街道圖》出發,以創意方式,再現古地名歷史意涵。文化局指出,古地名演變,從清代因應自然地景、廟宇、產業命名街道,到日治時期引入現代化街道系統,再至戰後的再命名,正是城市記憶最好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