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沃牆
主計總處公布最新預測,由於人工智慧(AI)需求與出口成長超乎預期,第二季台灣經濟成長率概估為百分之八點一,居亞洲四小龍之首。今年經濟成長預測上修至百分之四點四五,估明年人均GDP將首度超過四萬美元。台灣經濟數字看似光鮮亮麗,一般民眾卻是無感。何以致此,實其來有自。
甫公布的二0二四年家庭收支調查調查顯示,最高百分之二十家戶平均可支配所得達二三五點七萬元(台幣,下同),最低百分之二十僅有三十八點四萬元,差距高達六點一四倍,較前年增加。若看家庭財富,最富有的百分之二十家庭平均擁有五一三三萬元,而最貧困僅七十七萬,差距竟達六十七倍,遠高於三十年前的十七倍。
台灣人均財富在瑞銀報告中高居全球前茅,甚至擁有超過七十六萬名「百萬美元富豪」。數字背後隱含的真相是富者愈富,而中產下滑、庶民被物價與停滯薪資壓得喘不過氣,改善貧富差距儼然已成嚴峻挑戰。尤其,台灣股市不斷創新高,房價居高不下;高科技產業高薪拉升平均薪資,但仍有逾六成勞工薪資低於平均值,更是擴大貧富差距的主因。
筆者以為,政府應在底下幾個方向努力改善。
第一,健全稅制,落實財富重分配。台灣長期存在薪資所得者一毛錢都跑不掉,而有錢人稅負反而繳得少的問題。雖然,政府近年針對高財富及高所得者採行多項稅制改革措施,包括房地合一課徵所得稅制度、股利所得可扣抵稅額及補充保費、綜所稅百分之四十五稅率之級距、囤房稅新制等,顯然效果有限。未來應就健全稅制,落實財富重分配再進一步改革。
第二,提升勞工薪資與保障。雖然基本工資已連續九年調升,但遠遠不及股市及房地產漲幅。企業獲利多數進了高層口袋,基層分紅有限。政府應推動合理盈餘分配,要求獲利企業將成果合理分享給全體員工;同時減少過度依賴派遣與約聘,提供穩定正職,並加大職訓投資,協助勞工面對AI與自動化的衝擊。當勞工收入合理成長,內需市場才能良性循環。
第三,教育資源均衡,避免階級固化。教育曾是翻轉命運的關鍵,但報導卻顯示,有錢人小孩進台大機率是窮人六倍。補教費用與學區差異,使貧富差距延續至下一代。政府應縮小城鄉教育落差,擴大獎助學金與學費減免,並加強公共幼托,降低家庭負擔。教育若失靈,階級流動停滯,社會將愈加撕裂。
第四,強化社會安全網。健保固然是雨露均霑,但其他保障不足。例如,長照、低收入補助與社會住宅供給仍相對落後,導致許多家庭一遇疾病或失能,立刻陷入痛苦深淵。故政府應擴大基本生活保障,抑制炒房,讓年輕世代不致被高房價困住,才能維護社會穩定。
第五,重建中產階級,推動產業多元。台灣經濟過度依賴高科技等出口業,中產逐漸萎縮,M型社會現象愈趨明顯。未來政策應扶植中小企業與創新創業,發展綠能、文創、在地農業與服務業。同時推動區域平衡,避免資源過度集中。中產階級若能壯大,財富分布才可能回歸正常。
改善貧富差距,不只是經濟議題,更是社會正義。若努力卻無法翻身成為常態,將動搖社會信任與世代公平。因而,呼籲政府要加把勁,積極地推動稅改、薪資改革、教育平權與社會保障,否則貧富差距只會繼續擴大。
(作者為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