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樹小子
身為台南鄉鎮的農工背景子弟,能吃飽暖身的「魚湯」是我童年早午餐的主要選項之一。
我哪有很愛魚湯?
本來沒察覺,直到在外地讀書,要早餐時,才驚覺「我的愛,缺了一塊,就不精采」。在嶄新大都會的學區周遭,年輕人是消費主力,很少單純賣中式飯、湯類,多半要摻雜吐司、漢堡等「洋味」,搭配優惠集點,全台皆有分店。
那裡的在地炒麵還不錯,但長期吃,稍感困乏,而學區少數中式飯菜的早點,口味上總有隔閡,重油重鹹,且不賣魚湯。
「你怎麼那麼愛魚湯?」同屬千禧年後的朋友們不解。
可能因為小時耳濡目染吧。我心心念念的,僅是一碗熱騰騰的清淡魚湯,配一小碗飯,口味合理,價格實惠,情感用心。
在街頭無助地尋覓魚湯時,才理解那刻進心底的名字,全都寫著老家的店,每個名字象徵一宗魚湯門派。我像個失戀者,行吟水溝畔,千里尋湯,道阻而長且伊人不在水中央。
直到今日回南部,還是因熟悉緣故,比較習慣老家的,甚至還看到來自老家的魚湯品牌,全台展店(價格和口味也拓展了)。於是,在此以家鄉風味為基礎,進行一番「虱目魚湯早餐店」心得綜整:
一、時序
傳統台南的魚湯,要以早午餐為宜,為何?雖是台南,但老家不在府城(台南市區),而是鄰近原產虱目魚地帶的佳里小鎮,平原大地,魚塭農野連天。魚隻都是當天清晨從魚塭直達漁市,再由各家老闆精心挑選,一籮筐一籮筐的帶到店家。所以,最正統的店家營業時間,是跟著漁市在放假。這些,是長期吃出來的觀察。當日捉、當日煮,和溫體牛同趣,這就叫「溫體魚」(但,魚為變溫動物,避免生物老師讀了抓狂,還是備註一下)。
一般而言,只賣早午餐的店家,通常是當日鮮魚所煮,至於晚上也營業的,多半會用真空或冷凍的魚,我認為沒所謂好壞,坦白說,吃起來新鮮就好,湯頭才是重點。也因習慣,我晚上很少喝虱目魚湯,多在白天。
二、肉燥飯
和魚湯的最佳搭檔,我想,是肉燥飯。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肉燥可分為篤實的「精肉」、豐腴的「油肉」版本。
我喜歡的肉燥,屬於後者,吃起來比較彈嫩油香,和米飯搭一起,口感醇厚、醬汁香甜,灑一些白胡椒粉,不膩而清爽。當然,記得早餐別吃太多,一碗接一碗,據說,這屬於澱粉、高油的熱量炸彈,會炸出三層肚。
我的家人則較喜歡「精肉」。通常小肉燥們會滷到充滿油蔥、醬香,清爽不油,那也是人間極品,在台南老家這二種都有,但賣油肉版本的較多──我方勝利。
「湯」是閩菜的精彩重點,雲嘉南的菜,受福州菜系影響,主打一個「清甜」,就是不要太鹹,最好能像日本料理講求「鮮美」。肉燥飯也是,我不習慣過於重鹹的肉燥飯,有些更慘的就是「又鹹又沒味道」──看似矛盾,但懂煮菜的一定明白我在說什麼,比如鹽巴加水,加再多,也只會鹹。所謂「味道」,則需要食材和食材本身的滋味闡發,和鹽巴、調料無關,調料最多只是提高味覺「亮度」而已。
大學曾經和朋友發完傳單,在附近市場吃肉燥飯,正如上述,很鹹卻沒味道,店家放了一堆豬油角,卻沒滷好,整個蒼白黏稠。我素來怕辣,但罕見的拿起辣椒醬拯救我的五十元這一碗。朋友戲弄我,大笑,加辣醬,你總算融入文化裡了!
也有標榜台南味的店家,只會猛然加糖,吃下整個人瞬間糊塗了,就像是一場誤會,感情的騙局。原本,本格的台南味是清甜,山寨版的甜是假惺惺、賣弄作態。
關於價格,以家鄉目前肉燥飯而言,一碗大約落在十元至三十五元。賣超過四十元的,一定要非常有水準,否則難以使人信服。何況,十元者,老店也,口味可不輸給人呢,給人幸福,和大眾交陪而生。
以前家裡不寬裕,一家子出門喝魚湯配飯,就點白飯「攪鹹」,拌湯汁,有肉和醬香,其實我覺得這樣最剛好,不搶走魚湯主角,日子平淡才會走得久遠。
三、滷菜
我最喜歡滷油豆腐,每只都是金寶盒,咬一口醬汁四溢,熱呼呼還有豆香,讓人白飯一口接一口,我講台語都叫它「豆干炸」。
而炸麵輪,則稱為「牛車輪仔」,也是生來吸湯汁的,口感豐富,比豆腐更有彈性。
這些配料,讓滷肉燥的大鍋變得更香,醬油、油蔥或八角亦有一定比例,講究的店家,還會去撈掉過多的肉燥油,就是要避免膩口。
其他例如荷包蛋、滷蛋,都是配飯配魚湯的選擇,我喜歡荷包蛋煎到蛋白焦香,但蛋黃還有流心,戳一下,蛋黃液將米粒鍍上黃金,屬富豪吃法。
而虱目魚腸,其實我不敢吃汆燙的,搭再多薑絲、芥末都無法,怕魚腥。但若是炸的撒白胡椒粉,那可是一場天堂饗宴,也得要魚新鮮,才有腸可吃,清洗可是費工夫的。我的外婆常蹲埕口,殺完虱目魚,魚腸就拎到流理台慢慢清,真是「三千煩惱腸」。在台南時,不妨試試。害怕者,可從炸腸版本試起。
四、魚湯
正統的南部虱目魚或草魚湯,要鮮,都會用雞骨、豬骨、魚骨等熬製,需要反覆瀝掉渣滓,湯才會清。另外,要甘美,還得加上甘蔗頭、蘋果、洋蔥,特殊風味則會加「西瓜綿」,古法慢熬,大鍋湯熬煮會比自家的豐富很多。
以上是真的。
老家有間魚湯店,髮見灰白的老闆已開業幾十年,我喝完一碗還會加湯,不只因續湯免費,他那鍋魚湯打開,還有整顆洋蔥、削好的蘋果漂浮。我不免去讚美他,老闆感慨,那是因為兒女都大了,已不急於賺錢,最近新開的店,很多等不下都是加湯粉下味素。
影響健康與否,我想只要不過量都還好,但是老店們的這種魚湯,非常清澈,絕不隔夜賣,味道豐富,不怎麼鹹,甘而美,湯之王者也。且享用不覺負擔,口也不乾,舌也不燥。我喜歡的,正是這種。
現今有許多魚湯店,或許用「霸王、痛風」之類標榜海鮮材料齊全,甚至一碗湯放一隻螃蟹、一段龍蝦──但湯頭才是靈魂,也許年輕一輩的消費者們多計較於材料,湯也喝不完,沒差,所以店家無可奈何,寧可用配料吸引人,
乃至喧賓奪主,螃蟹海產搶了魚湯的風頭。
但正統老台南人,如我一起齊坐吃早餐的鄉鎮耆老們,一口湯下去,就知這店的操守還在不在。常聽他們閒聊現在還有哪些店,仍有這番古老風骨。
外地,我有遇過配料熟悉,湯也清的魚湯,可是一股酸說不上是什麼,偏鹹,直到我發現裡面加了白蘿蔔、福菜,居然在魚湯裡,靈魂迥異如此哉!那之後,去就改點油豆腐湯了。
我認為,喝魚湯最怕的,便是看來料很多,湯頭卻混亂不堪,那就像靈魂沒什麼內涵卻把自己一身喬裝打扮,自以為很有派頭的俗夫,重點是,這種人收費還很高呢,四處宣揚自己功業的偉大。
好的魚湯,不用點什麼魚肚、魚皮魚肉大餐,只需一碗清湯佐三顆魚丸,心情足矣。就像盡忠職守的高尚士,不用和他多說什麼,他也不必譁眾取寵,可是相處起來,會感受到無盡的貼心、智慧、原則。
我在老家觀察,以魚湯為早餐主食的年輕族群日少,銀髮族居多。所以,一旦坐我身側的客人,出現佳里小朋友,我不免期待,好似這是種偉大傳承──去吧,接續魚湯魂,我們把所有的祕寶都放在那裡,成為魚湯王吧!
魚湯子曰:「小鎮佳里兮素敦古,平原寬廣夢無邊;市街食販兮多熱鬧,食了暖心上工前;虱目魚湯兮貴清甜,一口瓊漿暢心脾;好味無窮兮甘蔗頭,樹立風骨韻無窮;虱目魚肚兮美人哉,鮮嫩白皙慰五臟;綜合湯無刺君子也,各方好料色俱全;湯魂燒燙燙清新志,臥龍先生寧靜遠;韭花薑絲兮五辛來,幼芹蒜酥幸福在;鎮民好店兮何處尋,壇墘佳興有福音;好手流派兮皆不同,阿霖阿粉加阿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