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心血管疾病已逾15年高居國人第二大死因,平均每23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其中,心臟衰竭不僅發作時間難以預測,更會導致患者頻繁出入醫院,醫師提醒,「喘、下肢水腫、疲累」恐是心臟衰竭警訊,心臟衰竭如癌症般致命,5年死亡率達5成。
響應9月29日「世界心臟日」,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謝宜璋教授表示,心臟衰竭患者初期常以喘、下肢水腫、疲累等症狀出現,導致患者常誤以為是壓力或生活作息不佳所致,其實這是因為心臟功能不佳、收縮能力不足,導致腦部血液供應量減少,而造成疲憊。
若病情加重,則會出現呼吸困難,甚至需坐著才能呼吸的情況,若右心衰竭時,也會出現下肢水腫的症狀。此外,急性心臟衰竭患者也可能合併心律不整,若同時具備三高、抽菸、肥胖或家族病史,更應提高警覺。
研究也顯示,急性心臟衰竭的患者出院1年內死亡率約16%,5年死亡率更高達5成,與癌症相當。因此,治療不僅需針對心臟本身,更要積極管理共病,並及早介入。
台大醫院心臟外科陳益祥教授指出,末期心臟衰竭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有:心臟移植及左心室輔助器。然而,台灣移植資源有限,平均每年僅有60–80顆心臟可供移植,卻有逾350人等待。等待過程中,約半數患者會再次因心衰竭住院,且每一次的住院,都將導致體內器官再次受到影響。
陳益祥指出,近年來,左心室輔助器(LVAD)已成為末期心衰竭的重要治療選擇。臨床數據顯示,心臟移植患者10年存活率約5成,而使用左心室輔助器(LVAD)的患者5年存活率可達8成。有些年輕患者也選擇以左心室輔助器(LVAD)取代移植,以避免長期抗排斥藥對腎臟的永久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