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藝術傳承 創新中道文化


文、圖:王超群、陳柏翰

前言:中道思想是東方智慧的核心價值,書畫藝術則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此次論壇以「中道文化與書畫藝術」為主題,匯聚兩岸文化領域專家學者、藝術家及社會各界領袖,共同探討中道文化如何在當代社會中發揮影響,並藉由書法與繪畫的藝術形式進行傳承、弘揚與創新,促進人文精神與現代科技的融合。

中道文化與書畫藝術論壇九月二十七日在台北張榮發基金會舉行,由中華中道領導文化總會、中華日報主辦,協辦單位包括中華國際嘎噹巴佛教總會、台灣文學界聯合總會、非營利組織聯合總會,及兩岸名家參展相關協會。

中華中道領導文化總會理事長陳樹(右一)與貴賓群合影。
中道文化與書畫藝術論壇現場,展出豐富的兩岸書畫名家作品。

陳樹:書畫講座 深入校園鄰里

中華中道領導文化總會理事長陳樹表示,中道精神為中華文化重要基礎,強調不偏不倚、持守平衡,以促進社會良性對話。他指出,書法與繪畫兼具技藝與修養,能引導受眾在筆墨之間凝聚專注與秩序,亦可作為公共文化的溝通媒介。陳樹感謝各界參與,盼藉由論壇促成持續合作,將中道理念落實於教育、社群及城市文化場域。
陳樹並說明,總會近年推動書畫講座與社區工作坊,嘗試以常態化方式深入校園與鄰里,藉由穩定頻率與固定據點累積參與者,同時蒐集教材與教法,以利後續形成指引與分享機制。深切期望各單位以互補方式結盟,提升資源使用效率。

 林中森:成兩岸交流橋梁

前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指出,兩岸語言與文化相通,書畫藝術可成為交流橋梁,在互動過程中累積理解與信任。他表示,文化交流宜著眼長期與互利,可透過展覽互訪、學校合作與社團連結等方式,讓中道理念化為具體方案。
林中森期盼以藝術交流強化民間往來,為後續合作奠定穩健基礎。他以往例指出,展覽巡迴與書法筆會可作為起步,再由教師研習與學生交流擴大層面,逐步建立長期夥伴關係。他並提到,城市與鄉鎮各具特徵,可就地制宜規劃年度主題,累積檔案與影像紀錄,作為政策與教學之參考。

 區桂芝:臨摹創作練心性

區桂芝老師以「中文、書法與中華道統對兩岸的影響」為題,說明書畫訓練與心性涵養之關聯。她指出,臨摹與創作可培育穩定節奏與觀察力,在過程中體會取捨與均衡,對應中道精神。
區桂芝提到,校園課程若結合地方資源與展演平台,可讓青年在實作中理解文化脈絡,並將學習成果轉化為社群服務與跨齡交流的行動。她補充,評量方式可兼顧過程紀錄與成果呈現,例如學習札記、作品集與共同展覽,並鼓勵跨班合作與社群分享,使學生在互評與展示中理解他人觀點。此外,與地方館舍合作可拓展場域,有助縮短學習與社會之距離。

 慧吉祥:用書寫觀照身心

中華國際嘎噹巴佛教總會慧吉祥大活佛表示,佛教所述中道重在遠離偏執與對立,於日常實踐專注與慈悲。他指出,書寫與運筆可作為觀照身心之途徑,在起筆、行筆、收筆之間體驗平衡與節制,使修持與藝術互為助益。他並認為,宗教文化合作有助推動公益與教育,擴大社會參與的層面。
慧吉祥大活佛指出,相關活動若能結合關懷與志工服務,可將修習所得轉化為具體助人行動,如入校分享、療養院關懷或社區文化課程。他強調,透過定期座談與基礎課程,能讓參與者在循序過程中體會中道之意,並以平實方法回應生活所需。

 邱志淳:中道作為方法論

世新大學邱志淳教授從學術視角分析,中道不僅屬思想史範疇,亦可作為觀察當代社會議題之方法論。他表示,若以書畫實作連結研究與教學,可將抽象理念轉為可觀察之文本與圖像材料,促成跨系所、跨機構的合作。
邱志淳建議建立資料庫與展研機制,以利長期追蹤與公共溝通。他舉例,研究團隊可建置主題詞與標註規則,以便彙整作品與文字資料,並透過公開資料庫提升透明度與再利用。他認為,若能與地方文化中心、圖書館與學校合作,將有助推動長期觀察與跨領域課程,同時培養學生之資料素養與敘事能力。

 湯紹成:文化與國際連結

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湯紹成指出,區域社會多元並存,在合作過程常需調和差異。他認為,中道提供一種面向現實的協調框架,以文化交流為切入,能逐步累積互信。湯紹成建議整合學術、藝文與產業資源,以專案方式推進,兼顧在地需求與國際連結。
湯紹成說,專案設計可採階段推進,先行試點後擴大範圍,並以定期審視機制檢視進度與成本。在跨國合作上,可由短期交流啟動,再發展共同研究與聯合展演,以降低不確定性並提高可持續性。

段心儀:親師生閱讀共享

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強調,語文與書畫在學習歷程中相互支援,閱讀、書寫等皆可提升理解力與表達力。她表示,若在教材中加入經典閱讀與書寫實作,並結合社區展覽與讀書會,可讓學生理解文化來源並培養公共參與。協會將持續推動相關課程與教案交流。
段心儀說,教師增能與教材共備是推動關鍵,若能形成共享平台,即可加速優良教案之擴散。未來可鼓勵親師生共同參與,將成果轉化為地方閱讀活動與藝術節,擴大學習的可見度與參與度。

中道文化與書畫藝術論壇登場,書法家蕭季慧(中)於現場揮毫,示範多年淬鍊之雙管書寫與楷、行、草、榜等字體運用,展示豪邁奔放、充滿生命力的作品。

兩岸名家齊聚 擴大中道影響力

中道文化與書畫藝術論壇下午場銜接前半脈絡,由世界和平親善會余淑琴理事長主持程序,聚焦人文講座與公益實作兩條主軸,從舞台再現推進至社會行動,強調以中道觀念貫通藝術、教育與公共參與。

首場由呂麗莉教授主持專題《悲欣交集:夢迴李叔同》。她說明策劃緣起與路徑,播放片段引介劇作核心,並以「取捨有度」視角連結文本、表演與觀眾。呂麗莉表示,台灣在弘一大師研究與舞台再現上已具基礎,後續將把演出經驗轉為校園教材與導覽模組,形成「作品-講座-教材」循環。

張振文先生從演員實務指出,詮釋歷史人物須於情緒與節奏間保持節制,讓心境變化在筆墨、聲腔與步伐中均衡呈現;林惠珍女士表示,作品得以一再演出,在於議題能與不同年齡層對話,排練重視文本理解與層次鋪陳。

中華民國書學會會長張炳煌進一步指出,弘一法師的價值不僅在書法藝術,更在於其生命抉擇所展現的精神脊梁。余鑑昌先生則特別感謝陶藝家李春和的創作協助,認為工藝與舞台相輔相成,共同提升表演張力。

書法家蕭季慧雙手揮毫,獨門蕭氏雙管書體超吸睛。

本場論壇中書法家蕭季慧於現場揮毫示範,展示多年淬鍊之雙管書寫與楷、行、草、榜等字體運用。其書法造詣廣受國際肯定,其豪邁奔放、充滿生命力的作品,先後榮獲國內的薪傳獎、文馨獎、金鼎獎,也獲得過日本國際藝術文化賞;此外,美國西太平洋大學亦授予他「藝術學名譽博士」學位,肯定其在書法藝術上的非凡成就與影響力。蕭季慧自幼受父訓啟蒙,承雙管書法家蔡添福、雙管齊下書法家蔡元亨之教,研習迄今近八十年,書體源自顏真卿楷法;五十歲後專注研修師承筆法並融入自身體會,形成「蕭氏雙管書體」。

隨後舉行的「書畫藝術、AI與中道文化融合」論壇,由台科大酷點董事長黃丙喜主持。他提出技術導入須回到文化脈絡,先訂內容標準再行開發,以確保呈現品質。

中國書畫國際大學台灣總校總校長張淑德理事長則提到,全形AI與數位技術可應用於古畫動態展示,對教學推廣與公開導覽具有助益。國立師範大學書法藝術教授李憶含表示,數位化與教學可互為資源,應以中道觀念調和工具與審美,使技術服務修養與學習而不喧賓奪主。

張炳煌再次強調,數位化不應取代審美,而是協助理解與傳承,凸顯藝術本質的重要性。台灣港澳台美協會會長李沃源說明,跨域合作須兼顧受眾、授權與場域,國際推廣可由交流展演與教育專案同步推動。

新加坡慈善企業家MyCK百貨集團總裁洪振群(中)二十七日出席中道論壇分享「利他」精神。

最後一場精采的對話則由新加坡MyCK百貨洪振群總裁以「公益實作」為題,回顧創業挫敗與再起的歷程,強調「事業可起落,善念不可停」,並將行善行孝納入企業治理,以員工照顧、定期捐贈與志工動員建立常態流程。洪振群表示,中道並非口號,而是在艱難中維持節制與平衡、在抉擇時顧及他者的原則。

行政院青輔會前主委李永騰指出,社會企業機制可作為青年參與的落地工具,若以公開透明之計畫管理與衡量指標運作,能帶動跨界投入。非營利組織總會總會長張連興表示,民間協作宜建立常態平台,以專案共作與志工培訓連結社群,形成可持續的人才與資源網絡,他亦感謝中道總會陳樹理事長推廣中道文化,並強調行善行孝就是中道精神的實踐。

法務部調查局前處長詹德源提醒,公益與跨境合作須重視法遵與個資安全,透過內控與審視機制維持組織信任與長期穩定。他並表示,多次拜讀洪總裁的新書,猶記第一次讀完時欲罷不能,深為洪總裁在遭逢挫敗後仍保持堅韌意志,並持續投身公益所折服,認為這正是中道精神的具體體現。

最後,陳樹理事長綜合上午場「教育與文化」的討論,與下午場「公益與數位」的推進,指出論壇核心在於以中道精神為軸心,串聯藝術、教育、科技與公益的多元路徑,並期盼未來能建構持續推進的平台,進一步擴大中道文化的實踐力與影響力。

陳樹並表示,將彙整本日意見,提出展演巡迴與期程規畫,並以滾動檢視機制推動跨界合作;與會者就數位典藏、授權與校園示範課提出路徑,由書學研究與校院共擬標準規格與教材綱要,由技術團隊試作互動教材與線上展覽,由民間團體協助據點串聯、志工培訓與巡演支援,逐步形成資料庫與教材,使上午場之教育與文化連結,於下午場的公益與數位推進中得以對接與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