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學園〉放手的自由

新北市江翠國中八年十三班 ◎林育陞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愛與控制往往只是一線之隔,當父母以愛為名,希望孩子聽話懂事,是否也不知不覺中壓縮了他們成長的空間與選擇權?強調家長應給孩子足夠的信任與自主權,讓他們循序漸進地學會自律,親子關係也會更加和諧。

自由不只是選擇的權利,也關乎如何實現自我,哲學家以賽亞.伯林提出兩種自由,有消極的自由是個人不受干涉的權利跟積極的自由則是能掌握並實現人生目標的能力,若將這兩種自由套用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與孩子該如何拿捏?自由該如何在關係中被理解、分享與尊重?

放手不是放生,更不是放棄,而是給孩子自己成長的機會,就像帶孩子學騎腳踏車,一開始抓著,最後還是要讓他自己騎,因為教養的目的,是讓孩子能夠獨立前行,孩子的身體是他的,他在學習如何管理它,到了青少年階段,這樣的衝突可能更多。

相信很少有爸媽喜歡青少年的穿搭,但這也是一種自我探索的過程,重點不在穿什麼,而在於那是他們在學習管理自己的身體,我們必須忍耐,給予孩子空間去發展自我認同,家長的包容與理解,正是孩子學會自律與成熟的重要養分。

爸媽會變老,孩子會長大,親子角色也會互換,親子關係會從「我照顧你」轉變為「我們彼此照顧」,讓情感與能力在家庭中流動,讓家成為身心的避風港。特別是現代孩子的數位能力遠勝父母,當我們願意請孩子教導,這種互動其實是最好的鼓勵與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