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10月10日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的世界心理健康日,提醒各國重視心理健康。今年行政院選在同一天正式施行公務員身心調適假,象徵將國際倡議與國內政策接軌。專家提醒,心理照護應從日常做起,善用資源,才能在高壓中找到穩定與喘息的空間。
精神科醫師蔡佩蓁指出,公務員常見的壓力源有3種,包括:政策執行壓力,非決策者卻需在一線承擔政策效果與民意批評;資源受限,在人力、預算不足下,需求卻不斷增加,臨床上常觀察到「職場去人格化」現象,員工變得淡漠抽離卻未必能自我察覺;僵化的組織文化,層級分明、氛圍保守,使員工不敢輕易請假,擔心被貼上「不負責」標籤。
為協助公務員紓壓,除了身心調適假,各地方政府也已在官網設置EAP(員工協助方案)專區,提供心理、法律、財務等一對一諮詢服務。近年更有專業醫療團隊投入線上看診服務,例如「放心說FundaTalk」等數位平台,透過線上的高隱私性、低門檻的方式,讓心理支持成為公務員日常中的可及資源。
蔡佩蓁提醒,善用上述資源,才能在高壓中找到穩定與喘息的空間。若低落、焦慮等情緒持續超過兩週以上,並影響日常功能(如食慾、睡眠或專注力受影響),就應視為警訊,需及早就醫,而非僅靠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