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廣角鏡〉賴國慶演說「國防與和平」政策宣示與四重矛盾

賴清德十日國慶談話,儼然是一篇「國防與和平」的政策宣示。(中央社)
蘇嘉宏

賴清德十日國慶講話,儼然是一篇「國防與和平」的政策宣示。從民進黨的核心政治性格與意識形態解讀,也就是「民進黨的四重黨性」:台獨黨(一邊一國取向)、綠黨(環保主義取向)、人權黨(廢死取向)、左派社會黨(社會福利取向)進一步分析,民進黨的國防轉型,正展開主權正當化、綠色發展矛盾、人權價值外溢與社會動員式的「四層戰略論述」,卻也同時曝露了四重矛盾。

一、以「台獨政黨」的立場:主權正當化與國防現代化的話語融合

演說中將「台灣主權」置於全球自由秩序的核心位置;「中國應停止扭曲2758號決議」在聯合國文件詮釋與國際法體系內重申「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能代表台灣」的「中華民國台灣」立場。這是民進黨一貫的「國際化台灣」策略,而「台獨語法的國際化」也使國防支出不再被視為單純軍事投資,而是一種構建親美的主權象徵行動。

二、以「綠色環保政黨」的立場:在能源與國防間的內在矛盾

民進黨過去強調「非核家園」、「綠能轉型」、「淨零碳排」,但在這段演說中,綠色議題幾乎完全消失、遺忘,取而代之的是「實力維護和平」、「國防特別預算」等語彙。綠能政策在實務上被工業與軍備需求壓縮;綠電在部分輿論中已經等同貪腐與破壞環境的同義詞;「台灣之盾(T-Dome)」雖以科技防禦為名,但其能源高佔比的需求與碳排放嚴重自相矛盾。換言之,民進黨的綠色理想主義正被軍工現代化的現實主義稀釋,環保語言在國防語境中被功能化,變成一種「永續國防」的修辭,而非真正的環境政策。

三、以「人權價值政黨」的立場:國防民主化與全社會動員

民進黨長期以來的人權敘事,在演說中被巧妙地轉化為防衛民主的社會動員理念。包括「全社會防衛韌性」、「全民安全指引」、「軍民協作」等,使防衛不再僅屬於軍人,而成為民主公民的責任等。演說中,不再以「反戰」為人權的最高目標,而是主張「唯有準備好戰爭,才能保障和平」;「唯有公民具備防衛意識,才能維護自由。」這標誌著從道德人權政黨轉變為民主安全政黨的顫慄轉身。

四、以「左派社會福利政黨」的立場:國防韌性即社會韌性

儘管演說雖主題是國防,但蘊含了左派的結構語法。例如:「在地研發、生產製造」其實卻是右派的「經濟民族主義」;「厚植本土供應鏈」,似乎是在「反制紅色供應鏈」,但是卻不排斥左派最憎恨的依賴發展;「全民韌性」則是社會全體共同承擔風險的「集體責任社會」。換言之,國防被視為社會分配正義的一部分,不只是軍事投資,而是帶動內需、促進產業升級的「國家資本主義方案」。

五、結語:從「和平論述」到「防衛國家論述」的轉型

賴總統的國慶演說,標誌著民進黨從「人權正當性政黨」轉向「防衛正當性政黨」。不再單純訴諸歷史悲情或民主價值,而是用「實力」、「韌性」、「產業」等語彙,企圖把國防與國家建設與發展方向結合起來。但也反映出民進黨陷入四重矛盾:台獨語法與「維持現狀」的戰略模糊;綠能理想與貪腐、軍工現實需求的衝突;人權普世性與防衛排他性的拉扯;左派社會福利再分配與國防資本主義的矛盾。這些矛盾,既耗損民進黨繼續執政的政治韌性,在其執政下,台灣也面臨臨戰邊緣的戰略極限與風險代價。

 

(作者為輔英科技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