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認識脊髓損傷 從預防開始

■黃建榮

26歲「小志」是一名熱愛運動的年輕上班族。某天清晨,他為了趕上班途中騎機車闖紅燈,不慎與汽車相撞;倒地後雖意識清楚,雙腿卻無法動彈,送醫診斷為「胸椎脊髓損傷」,下半身永久癱瘓。原本健康的生活,從那一刻起被迫改變,生活起居都需家人照顧。

「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SCI)」指包覆於脊椎骨內的脊髓受損。脊髓神經為人體主要的神經傳導通道,可能因外力造成部分或完全性損壞,常見原因包括嚴重交通事故、高處墜落、工地外傷或運動意外。在醫學上,依受傷部位可分為頸椎、胸椎、腰椎或薦椎損傷;其中,以頸椎損傷最嚴重,可能導致四肢癱瘓甚至呼吸功能喪失。

脊髓一旦受損,神經無法再生,會導致運動功能喪失、感覺喪失及自主神經障礙。病人可能無法行走、大小便失禁、性功能受影響,甚至伴隨慢性疼痛與肌肉痙攣;部分病患因長期臥床,出現褥瘡、泌尿道感染與肺部感染等併發症。除了生理限制外,心理衝擊往往更深,許多患者在復健初期會出現焦慮、憂鬱,甚至自我否定、自殺等念頭。

脊髓損傷不僅是個人悲劇,也對家庭與社會造成長期負擔。患者常需24小時照護與復健,家人承受巨大壓力,醫療及照護開銷龐大。據統計,重度脊髓損傷患者的終身醫療花費可高達數百萬元,且復健期長達數年;對社會而言,這也代表勞動力的喪失與醫療資源的長期投入。

脊髓損傷最有效的治療就是「預防」,交通事故仍是主要原因之一,民眾應養成安全駕駛習慣,遵守速限不搶快、不闖紅燈,騎機車戴安全帽、開車繫安全帶,避免疲勞駕駛或酒後上路。若從事建築、運輸或體育活動等高風險工作,應確實佩戴安全防護裝備並遵守作業規範,防止跌落或撞擊意外。家庭中亦應注意長者防跌,避免意外導致椎體骨折與神經損傷。

對已受傷的病患而言,早期的醫療處置與復健極為重要。透過手術減壓、脊椎固定與密集復健訓練,可最大程度恢復功能;心理輔導與社會支持系統的介入,也能協助患者重拾信心、重建生活。

脊髓損傷可能在一瞬間發生,影響卻是一輩子;守護行動自由,不只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家人與社會。每一次上路、每一次工作都應記得「安全防護,從不嫌多」,一個小小的安全動作,可能就是避免一生遺憾的關鍵。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