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日前一名56歲病患因記憶力下降就診,擔心自己「老了」,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社群平台貼文指出,「你的腦袋可能正處在最厲害的階段」,並引用國際最新研究證實,55歲才是人生整體心理功能達到高峰的開始,打破傳統對年齡與腦力衰退的迷思。
黃軒引用澳洲西澳大學的大型跨年齡研究,該研究分析16項心理與認知特質,包括情緒智力、道德推理、記憶力、開放性、責任心及金融判斷等。結果顯示,人生整體的心理功能高峰出現在55至60歲之間。
「青春讓我們學得快、反應快,但中年讓我們看得深、想得透、判得準」,黃軒解釋,這是一種由智慧與經驗交織而成的成熟力量,不同於年輕時的快速反應,更注重深度與全局。
許多人害怕年老腦力退化,但英國研究分析超過2,900種血漿蛋白質,並在4,696位受試者中比對腦齡差異,發現蛋白質濃度變化呈波動性,並在57、70、78歲出現3個顯著變化高峰。
黃軒形容,這些變化不只是老化信號,更是大腦「再調整」的機會,如同城市更新,神經通路會重新鋪設,讓人以新方式理解世界。老化不等於壞掉,而是重組,讓人放下年少衝動,換來更穩定情緒與更柔軟思考。
研究顯示,不同認知能力在不同年齡達到高峰:18歲反應力最強;35歲開放心智最高;40歲情緒智力開始領先;55歲後道德推理與責任心達高峰;70-80歲更能放下執念,看淡偏見。
黃軒比喻,人生如交響樂,前半段重技術,後半段重深度。青春聰明在「速度」,中年聰明在「策略」,老年則聰明在「洞察」。
為何55歲最有腦力?黃軒指出,此時人們不再被速度綁架,懂得用經驗節省能量,不再為輸贏焦慮,而是看長遠布局。大腦在多年人際、挫折與學習中,已訓練出高效運作的「心理系統」,這也解釋為何全球企業領導者、科學家、政治家多集中在5、60歲階段。
最後,黃軒強調神經科學已證實大腦具「可塑性」,能不斷生長新連結。學習新語言、彈琴、交友、解謎、散步等活動,都能刺激神經生長。「越用腦,腦越年輕」,他鼓勵大眾持續學習,維持腦力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