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林信義再獲派出席APEC的現實與挑戰

總統賴清德(左5)21日下午出席2025亞太經濟合作(APEC)經濟領袖會議(AELM)代表團行前記者會,與領袖代表林信義(右5)等人合影。(中央社)

亞太經濟合作(APEC)領袖會議卅一日在韓國慶州舉行,賴清德總統決定再度委託總統府資政、台杉投資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林信義代表台灣出席,並強調他是「最能完整傳達賴總統施政理念的代表」。此舉再度引發外界對人選安排的政治意涵、台灣在區域經貿格局中的定位,以及APEC在地緣政治變動下實質作用的討論。

由於中國大陸長年堅持台灣領導人不得親自出席APEC,歷任總統皆須委派「不具官方職務」的代表。林信義曾任行政院副院長,並於陳水扁時期兩度出席APEC,兼具產業與外交經驗。賴清德延續蔡英文政府「穩健、不挑釁」的外交風格,藉林信義的中性形象避免引發政治爭議,確實是一項穩妥的安排。然而,林信義缺乏國際高知名度,象徵性有限,難在這樣的多邊平台上為台灣創造更大能見度。

今年APEC以「打造永續未來」為主題,聚焦連結、創新與繁榮三大領域,對應供應鏈安全、保護主義與氣候變遷挑戰。這些方向與台灣的發展重點高度契合,特別是AI、半導體、資通訊與綠能產業皆具競爭優勢。林信義的產業背景能在相關議題上代表台灣發聲,但APEC非具約束力機構,決議多停留於政策倡議層面,難以形成直接的經貿利益。

台灣雖擁有強大的出口實力與高科技產業鏈,但長期未能納入主要區域貿易協定,如RCEP與CPTPP,導致企業在關稅與投資保障上處於不利地位。對台灣而言,APEC的參與固然具國際曝光與政治意義,但無法彌補區域經貿整合缺席的結構性問題。林信義雖具穩定形象,但在決策層缺乏實質影響力,也難以突破此困境。

自賴清德上任以來,美中對台關係趨於明朗。美方持續強化安全與經貿支持,而中方則對賴政府採取保留甚至敵意態度。美中競逐使台灣在印太戰略中具戰略價值,卻也使外交空間更加受限。APEC成員同時包含美、中國大陸、俄,並非如IPEF或美日台機制般傾向民主陣營。賴政府選擇林信義,可視為對北京釋放善意,既維持溝通管道,又避免過度政治化,顯示政府在強化對美關係與維持區域穩定之間尋求平衡。

然而,APEC的制度活力已顯衰退。十年來,在全球貿易轉向雙邊與小多邊協定的趨勢下,其影響力明顯下降。CPTPP、RCEP與IPEF等新機制已取代APEC成為主要舞台。對台灣而言,APEC仍有三項功能:提供官方合法的多邊參與平台;作為政策溝通與非正式接觸的管道;並藉代表人選與立場展現外交穩健形象。但若期望藉此爭取具體經貿突破,恐力有未逮。

這是林信義連續第三年出席,反映賴政府延續穩健路線,象徵性重於實質性。此舉固有助於維持國際曝光與展現政策延續性,但在全球經貿版圖快速重整下,台灣需將重點放在爭取實質參與其他貿易機構,如CPTPP與WTO改革。同時,國內亦應推動產業升級、綠能轉型與制度創新,以提升競爭力與談判籌碼。

總體而言,APEC對台灣已不再是經貿突破的主戰場,而是維繫國際參與與外交形象的輔助平台。台灣若欲在區域經濟體系中穩住位置,關鍵不在誰代表出席,而在能否結合產業實力與政策靈活度,在多邊與雙邊架構中創造實質利益。務實而穩健的外交,應是當前局勢下最可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