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學界導正台灣光復史觀

 

梅花媒體集團二十二日於台北舉辦「台灣光復八十週年研討會」,主題為「導正史觀、放眼未來」。 (記者王超群攝)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主題為「導正史觀、放眼未來」的台灣光復八十週年研討會二十二日舉行,邀政學界代表探討台灣史觀與兩岸定位。與會者強調,光復不僅是歷史事件,更是法理延續與民族認同的根基。任何否定或模糊光復的論述,都是對國家體制的侵蝕。

主辦人王綽中致詞指出,「光復」是失而復得的象徵,代表中華民國在戰後恢復對台灣的主權,不應被政治修辭所取代。他強調,正視歷史不是回到過去,而是確立當前國家定位的基礎。

作家楊渡從歷史脈絡談起,回顧荷蘭、清治、日治至光復過程。指出台灣主權的變遷始終與中國歷史緊密相連,外力介入多以中國為最終目標,顯示島嶼命運與中華文化體系息息相關。他強調,理解光復不能僅從戰後政治觀點出發,而應放在長時段史觀中觀察,唯有回歸歷史全貌,才能避免認同的割裂。

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表示,民進黨政府推動的「台灣地位未定論」與「去中國化」政策,使年輕世代對中華文化的理解逐漸削弱,現行課綱刻意淡化戰後史實,忽略光復的法理依據,導致社會共識流失。他提出「再光復」的概念,主張在教育、文化與公共政策層面重建史實共識,讓多數民眾重新認識中華民國的歷史位置。

前國民黨副秘書長張榮恭則從法理與憲政角度分析光復意義。他指出,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後,台灣依照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及日本降書正式回歸中華民國版圖。若否定光復史實,不僅削弱中華民國的主權根基,也動搖現行憲法架構。他強調,中華民國憲法的核心是一個中國,台灣地區是其中一部分,這是維繫台海和平的法理基礎。

張榮恭並提到,當前社會有意識形態操作試圖切斷中華民國法統,不僅不利國家安全,也使兩岸失去政治互信。他指出,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是處理兩岸事務的唯一合法依據,若偏離此框架,將導致治理混亂與法源爭議。

他強調,光復不僅是歷史事件,更是法理延續與民族認同的根基。任何否定或模糊光復的論述,都是對國家體制的侵蝕。張榮恭呼籲社會各界應以憲法為圭臬,在法理上維護一中原則,在實務上追求兩岸和平,讓台灣的未來建立於歷史真相與法治精神之上。

研討會第二場由呂志翔主持,邀請吳成典、雷倩、蔡有祥、吳昆財等人就「歷史記憶與民主落實」議題續談。主辦單位表示,將彙整各界意見持續舉辦系列座談,推動史觀研究與社會對話,深化公眾對台灣光復歷史的理解。